第1章 序言(1 / 2)

盧德之

今年是2013年,一百零一年前,我的叔太公盧性正去世了。他生前為共和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當年,像我叔太公一樣為共和而捐軀的英雄們,不會不去設想革命成功後的世界將會是一個什麼樣子;而今,堪可告慰的是,我們所在的這片熱土,再也不是百年前那個風雨飄搖,任人淩辱的國家,我們所在的時代,再也不是百年前那個愚昧落後,固步自封的時代。但我們的任務仍很艱巨。辛亥革命帶來的果實在百年來持續發酵,已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另一方麵,我們也需要好好總結辛亥革命帶來的經驗與教訓,去完成辛亥百年都尚未完成的任務。特別是要知道,一個時代的弄潮兒,總要學會更成熟、更開放、更長遠地去應對整個人類社會所麵臨的種種複雜局麵。

誰更好地理解了曆史,誰就更好地掌握了未來。因而,我覺得,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裏,無論是出於私人的一點小情感,還是出於天下之大公大同的願望,去回頭再來看看我叔太公盧性正這樣一個辛亥人物,都是有一些意義的。叔太公盧性正在辛亥革命史上是一個猶如流星劃過夜空般的人物,民國《益陽縣誌》有其簡傳:“盧性正,字淑雍,五裏盧家村人。光緒壬寅補邑癢生。隨夏壽華(思痛)赴廣西,任太平府中學堂教員,暗中聯絡誌士成立革命團體;旋赴安南、緬甸各地秘密工作,黃花崗之役性正與馬事敗,與壽華黃興等易裝得脫。辛亥回縣,首舉義旗,以與省會響應,事定,赴省助都督焦達峰籌光複經費,多所建白。複佐李協和練兵籌餉,以收拾長江下遊,及抵南京,積勞成疾,民元夏六月回籍,旋卒,年甫四十,人多惜之。”辛亥革命前前後後那麼多年,如我叔太公一般的人物千千萬萬,他們甚至有著不同的革命目的,不同的革命追求,不同的革命手段。然而,正是這樣千百萬的普普通通的革命者,卻鑄就了一個偉大的辛亥,這不能不讓我們對革命和革命者本身去進行更多的思考。

前年初春的一日,長期蟄居湘西張家界的作家李康學來到京城,與我相約見了一麵,其時我正寫一篇懷念叔太公盧性正的文章,他看後極感興趣,認為盧性正這樣一個人物不應該被掩埋在曆史的塵埃之中,而是應該好好地去發掘、思考,讓其發揮更多的現實價值。這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我即鼓勵他去寫,讓他不必拘泥於具體的曆史細節,隻要能在文學藝術上能更好地體現我叔太公盧性正這樣一個人物的特殊價值即可,並提供了許多珍貴的原始資料與他。他回湖南後也即到叔太公盧性正的老家桃江進行了許多田野調查,搜集了許多第一手的可靠資料,同時閱讀了大量有關辛亥革命的史料。接著,他與其子共商擬出提綱,經過一年多來的刻苦用心寫作,初稿經征求我等意見後再商議修改,最後終於寫成了現在這本長篇傳記小說。

我覺得,這本傳記小說與我當初的期望值已經是相當接近了,可圈可點之處很多,有幾點個人心得是需要不吝贅語與廣大讀者再次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