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1828年生於挪威南部希恩鎮的一破產商人家庭。16歲時進一家藥材店當學徒工。1848年開始創作,1850年完成第一部劇作《卡提利那》,表現了他敢於反抗的自由思想。
他在1875年這個劇本的第二版序言裏說,該劇處理他將要經常涉及到的一個主題:能力與抱負、意誌與機遇的矛盾,這既是全人類的悲劇,同時也是喜劇。1850年,他到首都克裏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參加大學入學考試,未被錄取。同年,劇本《勇士之墓》第一次上演,但演出並不成功。1852年,他被聘為卑爾根民族劇院編導。在此後,創作有《仲夏之夜》(1853)、《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1855)、《索爾豪格的宴會》(1856)等。
1857~1864年間的創作有三部曲:《海爾格蘭的海盜》、《愛的喜劇》、《覬覦王位的人》。標誌著他的創作達到新的高度。1865年寫成敘事詩《布蘭德》,後改成詩劇,1885年首次上演,獲得極大成功。接著於1867年寫了《彼爾·英特》,這兩部作品都旨在抨擊挪威社會生活的狹隘自私和自滿並進而鼓吹精神上的個人主義。
1864年後的27年間,易卜生一直旅居國外,1871年出版了《詩集》,1873年創作了大型10幕劇《皇帝與加利利人》,該劇表現了異教與基督教的衝突,提出了溝通情欲與精神的所謂“第三境界”的概念。自1877年開始發表《社會支柱》,標誌著易卜生創作風格的形成。這是使他聞名的社會問題劇的第一部,它與以後的《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敵》(1882)一起構成他著名的社會問題劇,產生了國際性影響。1891年,他回到挪威。自1880年後半期,特別是以《海上夫人》(1888)為標誌,易卜生晚期的劇作又發生變化,由社會劇、道德劇等向注重心理描寫、富於夢幻色彩和象征性風格轉變。如《海達·加布勒》(1890)、《當我們死而複蘇時》(1899)等。1900年開始,易卜生長期臥病,於1906年5月去世,挪威為他舉行了國葬。易卜生的創作對各種風格進行過試驗。
易卜生的早期創作多取材於民族曆史傳說,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帶有浪漫色彩。從《社會支柱》開始,他的創作走上現實主義道路,基本主題是資本主義的虛偽道德與要求自由的人物之間的矛盾,易卜生還使過去舞台上經常流行的誤會、決鬥等場麵改為“舞台討論”,因而被人稱為“易卜生式”戲劇。易卜生的作品在世界各國均有廣泛的影響。如英國的高爾斯華綏、蕭伯納,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等都受他影響。他的戲劇在中國影響也很大。1918年6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專號”,他的作品《玩偶之家》在中國婦女解放運動中起過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