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指揮動作的基本原則和對比手段(1 / 2)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台上隊員的表現很出色,但指揮的表現卻平平,缺乏藝術感染力,從而影響了整體的表現力和形象的完整性,未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這是因為指揮的手上語言單調,缺乏層次及動作上的對比手段所致。因此,平時就要注重對指揮語言的積累,按照指揮的基本原則來規範其動作,用豐富的對比手段來提高其表現力。

一、動作的基本原則

指揮動作的基本原則是:準確、節省、美觀。

1.準確

“準確”是指揮對作品的把握和各種預示動作。即準確地把握作品的風格;準確地做出起拍、收拍、節奏、速度、力度、情感的提示動作。

作曲家由於所處的時代不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創作風格,這些風格主要體現在作品的節奏、速度和力度上。指揮應正確地把握這些風格特點,用準確地提示動作帶領大家完成作品的藝術再現。

2.節省

“節省”是指動作的節約。指揮要善於以最小的動作獲得最大的藝術效果。動作的大小要根據作品的內容來設計。動作的大小要適度,既不能過分誇張,也不能無表現力,能用一個動作來完成就不用做兩個動作;用一個小動作能達到的目的,就沒有必要做大動作,這樣既節省體力,又層次分明。

3.美觀

“美觀”是指指揮的動作、線條及整體形象的美觀大方。因為指揮既承擔著導演的任務,又扮演著演員的角色,所以他的一舉一動都是觀眾注目的焦點。因此,指揮要具備形體造型藝術的基礎知識。當然,這裏所說的“美觀”,不僅僅是指外表,而是內外統一的美,一切脫離實際內容的漂亮動作,不僅不美,還讓人看了也不舒服,指揮動作隻有做到音樂表現的需要加美觀時,才能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那些偉大的指揮家們(如:卡拉揚、小澤征爾、祖賓·梅塔等)的指揮能夠深深地打動聽眾,產生一種震撼的力量,就因為做到了高超的表演藝術和音樂內容的完美結合。

二、動作的幾種對比手段

對比的手段是在音樂創作、音樂表現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技巧。在音樂創作過程中,作曲家常采用主題和副題的對比,節奏、力度、速度的對比,音色的對比,色彩的對比等手段來塑造音樂形象。同樣在音樂表演過程中,指揮則通過各種對比手段來揭示音樂的內涵。下麵僅就指揮過程中的幾種對比手段問題進行探討。

1.激情與冷靜

作為指揮要有強烈的激情和冷靜的頭腦,激情是音樂作品創作與表演的原動力,一個作曲家如果沒有激情就無法寫出感人的作品,同樣一個指揮沒有激情就無法帶領自己的團隊去完成作品的二度創作(舞台再現)。可以說,激情是保證藝術質量的基本的條件,也是從事指揮工作的必備條件。但這裏有一個“度”的問題,在藝術實踐過程中,如果激情過了頭就會缺乏理智,衝昏頭腦,影響聽覺,把握不住音樂節奏,其後果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缺少激情就會平淡無味,沒有表現力,更談不上藝術再現。這個“度”要靠指揮冷靜的頭腦和清晰的思路來把握,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進行合理的分配,過“冷”過“熱”或盲目的“冷”、“熱”都不可取。所以指揮要認真地分析作品,準確地設計感情的起伏,用恰當的動作把它表現出來。

2.主動與被動

“主動與被動”是一種指揮的方法,一般說來主動是指在變速度、變力度、變節奏時指揮要主動地帶,把感情的變化通過合理的手段表現出來。被動是指在樂曲正常進行當中,在速度、力度、節奏上沒有大的變化時指揮可以處在次要的地位,用小的動作跟著演員聽他們的演奏、演唱,冷靜地進行客觀檢驗,作重點啟發,這樣不至於幹擾他們的演奏、演唱。

鄭律成《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頭一句必須要主動去帶,而且要有幅度、有氣勢地將勇往直前的情緒通過動作的誇張將它帶出來,表現出解放軍威武雄壯的英勇形象。後一句開始要采用被動的動作去跟,因為你不指揮也可以唱好、奏好,指揮用小的動作打著拍點跟著大家一起唱(奏),就會感到輕鬆樂觀而有層次。

這一句不但要主動地去帶,而且要將上行的旋律逐漸推向高潮,此時的動作要從小到大,手上的肌肉動作從鬆弛到緊張一直推到“直”字上去,充分表達解放軍英勇不屈、戰鬥到底的堅強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