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康克清回憶錄》
自紅軍建立之日起,就有一種力量把中華民族的熱血青年聚集在一起,使他們明知征途有艱險,卻毫無畏懼,萬死不辭,前仆後繼地奔向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這種力量就是永存的紅軍精神。
紅軍精神是共產黨員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國人民發展進步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複興的精神支柱。
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
毛澤東曾經作過這樣的比喻“紅軍的裝備簡直就像叫花子,而國民黨軍隊則是龍王。”可紅軍不僅跟龍王打了仗,而且還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紅軍沒有強大的兵力,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但紅軍戰士們有戰鬥的決心,這就是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
盧德銘是秋收起義的主要指揮者,攻打長沙失敗後,毛澤東主張把軍隊轉移到農村和山區,保存實力。當時,起義軍領導間的分歧很大,而毛澤東又沒有軍隊的直接指揮權。這個時候,盧德銘站出來表明支持毛澤東。可以說,如果沒有盧德銘的支持,毛澤東的這個決策很難被執行。
不久,起義軍開始向井岡山挺進。當部隊經過江西萍鄉蘆溪山口岩時,後衛部隊遇到幾路敵軍的夾擊,傷亡很大。盧德銘為了掩護部隊撤離,親自帶領一個連折回戰場阻擊敵人。盧德銘一邊向敵人進攻,一邊指揮被打散的起義軍官兵向前衛部隊靠攏。就在這個時候,一顆子彈擊中了盧德銘的胸部。這位曾被孫中山欽點的黃埔將領,犧牲時年僅22歲。毛澤東得知盧德銘犧牲的消息後,痛惜不已,扼腕長歎道:“還我盧德銘,給我三個師也不換!”
原國務院副秘書長羅長青16歲時加入紅軍,之後跟隨部隊開始長征,部隊駐紮在大金川時,他已經升任武裝工作隊隊長。
一次,羅長青接到任務:一個婦女獨立連被敵人圍困在一座喇嘛寺裏,要羅長青和另一位同誌與她們取得聯係,並實施營救。兩人不敢耽擱,立即前往圍困地點。然而他們還是晚了一步,等到兩個人到達喇嘛廟時,30餘名紅軍女戰士已經全部被敵人殺害。羅長青認得其中一個女戰士,她名叫高麗生,剛剛16歲。直到死去,她的眼睛依然死死地瞪著前方,手中還緊握著一顆手榴彈。
前進的道路被敵人封鎖了,就在崇山峻嶺、深山峽穀中辟路前進;部隊被敵人截斷了,就以鋼鐵般的意誌實行突圍;子彈打光了,就拚刺刀,拋石塊,血戰到底。這種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始終貫穿著紅軍的各個時期,紮根於每個紅軍戰士的心中。
忠貞不渝的理想信念
新中國成立後,一個記者在采訪一位老紅軍時問道:“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你們在那麼艱難的條件下也不倒下?”老紅軍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理想!革命理想大於天!”
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忠貞不渝的理想和信念,人們才能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進行不屈不撓的奮鬥。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堅定的革命信念,始終鼓舞著廣大的紅軍將士,讓他們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在長征途中,賀子珍所在的部隊曾經遭遇空襲。大家都跑到地勢低的地方躲避,可擔架上的傷員卻因為無法動彈,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火力網下。賀子珍本來已經隱蔽起來,看到這種情況後,她又衝出去疏散傷員。這時,一枚炸彈從飛機上投下來,落在了賀子珍身邊。等到敵人的一輪攻擊過去,警衛員趕緊上前查看,此時賀子珍的身體裏已經嵌滿了彈片,鮮血早已染紅了她的軍裝。
警衛員趕緊找來醫生為賀子珍救治。經過檢查,醫生從賀子珍的身上發現了17塊彈片。手術就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滿頭大汗,渾身不停顫抖,可她緊咬牙關,在整個過程中沒有發出一點聲音。
紀念長征60周年時,原國務院副秘書長羅長青曾回憶道:“和我同班的一個小夥伴,生性活潑,平時總愛張著嘴樂,我們叫他‘叉口’。過草地時,由於饑寒交迫,他倒下去了,臨犧牲前,他拉著我的手說:‘羅長青同誌,我不行了,你們去把紅旗插遍全國吧!’”
一位參加過長征的紅軍戰士在回憶爬雪山的情景時說:“我們翻越一座又一座雪山,當時想,我們這些人也許永遠也翻不完這些山了,沒有什麼希望了。但我們堅信,即使我們真的倒下去,中途失敗了,但我們的下一代也一定會繼承我們未竟的事業,繼續前進,革命終將成功。”
從南昌起義到長征勝利結束,無數紅軍戰士就是懷抱著這樣忠貞不渝的理想和信念,克服了無數的困難。這是一支由理想主義者組成的軍隊,“革命理想大於天”是每個紅軍戰士的內心寫照,也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四渡赤水、突破烏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紅軍創造了人類曆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就是因為有了崇高的理想,紅軍才戰勝了一切困難。
曆盡艱險的吃苦精神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