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彈的由來與發展
(一)導彈的鼻祖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上。
1944年秋天的一個夜晚,英國首都倫郭在應付了一天的緊張戰事之後,居民們都不安地進入了夢鄉。
次日淩晨兩點,一陣刺耳的防空警報聲響起,人們還來不及進入地下室和防空洞隱蔽,周圍便響起了猛烈的爆炸聲,巨大的聲音使居民們感到異乎尋常的恐懼。
倫郭的防空部隊奉命進行對空還擊,數百門防空火炮對著茫茫夜空吐出了一串串複仇的火焰,在進行了一陣盲無目的的對空射擊之後,卻沒有發現任何擊中敵機的跡象,盡管有探照燈的巨大光柱和上百名防空觀察者的眼睛在對空搜索,連敵方轟炸機的影子都沒有發現。這在防空軍曆史上是非常罕見的現象,令人一時摸不著頭腦。
英國戰時內閣命令倫郭防空部隊立即就此事進行調查。幾天後,一個防空觀察站報告說,他們首先發現兩架不明國籍、形狀怪異的飛機向倫郭市郊俯衝,飛機飛行時噴出一閃一閃的火光,並發出類似發動機聲音的吼聲。但這兩架飛機並沒有拉起升空,卻掉在地上,像炸彈一樣引起了巨大的爆炸。
又過了幾天,防空觀察站再次發現與前次同樣的飛機向倫郭飛來,負責保衛倫敦的防空殲擊立即起飛進行攔截,雙方在1000米的空中遭遇,英軍殲擊機立即向來襲的敵機發起猛烈的攻擊。
但是,令人驚奇的是,敵機竟沒有任何抵抗的意思,甚至連躲避炮火的躲避飛行也沒有實施,從而使英國的殲擊機可以在很近的距離對敵機開火。更不可思議的是,有幾架敵機在並未遭到炮火轟擊的情況下,卻一往無前地向英吉利海峽衝去,葬身在茫茫大海了。
那麼,這些既像又不像飛機和炮彈的神秘的空中來襲物究竟是什麼東西呢?謎底很快就揭開了。通過大量的調查和研究,終於證實,這種神秘的來襲物,就是現代導彈的鼻祖——用自動駕駛儀器操縱的“V-1”巡航導彈和“V-2”彈道導彈。
它是二次大戰後期,德國納粹為了挽回敗局首先研製並投入使用的。這種導彈的德文全稱很有意思,它被德國人叫做Vergeltungswaffe-2,意思就是“報複武器-2”,是世界上首先用於實戰的彈道導彈。導彈的全長為14米、直徑有1.65米,最大飛行速度可以達到1.7千米/秒,最大射程320千米,彈道高約80~100千米。它采用垂直發射方式,發射準備時間4~6小時。當時在德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領導下,於1939年開始研製,1942年10月3日試驗發射成功,1943年裝備部隊。
倫敦上空神秘的飛行物,其實就是德國法西期負隅頑抗的救命稻草——“V-1”和“V-2”導彈。德國V-2導彈雖然由於當時這兩種導彈命中精度低,隻有1/2的導彈能落入直徑10千米的圓圈內;可靠性差,本應在地麵或離地麵很低的地方爆炸,但是這兩種導彈有約60%是在地麵或空中爆炸;其威力也遠遠達不到現代導彈的水平,殺傷破壞效果並沒有達到德國人很滿意的程度。但不管怎麼說,這兩種導彈還是起到了很大的恐嚇和瓦解民心作用,令那些被襲擊的城市居民談“彈”色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戰爭規模越來越大,作戰程度愈演愈烈,又出現了許多強大的防空兵器。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是火炮、火箭彈,還是飛機,都難以避開防空兵器的襲擊,這就迫使人們采用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特定手段來發明、改進、選擇和使用武器,尋求恢複空襲兵器戰鬥作用的方法。
於是,科學家們從火炮、火箭彈和飛機的發展中,聯想到了對飛行中的武器實行自動控製並隨時糾正飛行中的偏差。這就是現代導彈的雛形——“V-1”、“V-2”導彈產生的直接原因。
(二)導彈的發展階段導彈武器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問世以來,經曆半個世紀的發展,各方麵都產生了極大的變化。
當今世界各類軍事武器中,導彈成為一種種類繁多,用途十分廣泛的精密製導武器。
目前,世界上能夠自行研製導彈的國家約有20多個,而且研製的導彈品種,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據不完全統計,40多年來,各國共研製了各類導彈(包括改良型)600種以上,除了將近200種已經淘汰和退役外,目前正在研製、生產和服役的約有400種,其中正在服役的約有300多種,正在研製和生產的約100種左右。
在能夠研製導彈的20多個國家中,導彈種類最齊全、生產數量最多、出口量最大的四個國家分別是美、俄、法、英,估計他們研製的導彈占現有導彈的70%。盡管各類導彈的發展規模和更新換代的時間順序互不相同。但導彈的發展基本上仍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即早期發展階段、大規模發展階段、改進提高階段和全麵發展階段。下麵我們簡要介紹一下導彈發展的曆史。
1.早期發展階段從1945年到50年代初的朝鮮戰爭期間,是導彈發展的初期。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蘇軍占領了德國導彈試驗基地和製造工廠,繳獲了2枚完整的“V-2”導彈和大量的技術資料,俘虜了百餘名火箭專家和技術人員。
與此同時,美軍占領了德軍的導彈發射基地,繳獲了100多枚“V-2”導彈和重達1噸多的技術資料及圖紙,還繳獲了裝滿300節車廂的“V-2”導彈的零部件,俘虜了包括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在內的120名工程師和設計師。這些都成了美國、前蘇聯發展各自火箭和導彈技術的起點。
而英、法兩國在戰後重建之後,也分別於1948年和1949年重新開始了導彈的研製工作。其中英國從1945年開始,曾先後提出十幾種製導係統的方案,並進行了各種製導原理的測試研究,對各種噴氣推進技術展開了全麵的理論分析和試驗。
但是,直到1953年,除了在朝鮮戰爭後期,美國曾使用過退役導彈改裝的電視遙控導彈和無線電控製炸彈外,其他國家的導彈,大多尚未服役或裝備部隊使用。但這個階段的研究工作,為以後導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貯備了必要的技術與知識。
前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不久,僅用兩年多一點的時間,便仿製成功“V-2”導彈和它的改進型,並且於1949年又研製成功的第一顆原子彈,使導彈和原子彈相結合,如虎添翼。
1947年10月,前蘇聯首先試謝成功SS-1地對地導彈,至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和美國已成功地研製了多種類型的地對地導彈。並先後組建了裝備使用地對地導彈的部隊。
1957年8月26日,前蘇聯的洲際導彈SS-6首次試射成功。這樣,前蘇聯不僅解決了導彈武器的有無問題,而且初步形成了由幾種導彈組成的係列,並具備了一定的作戰能力。
對此,美國人感到大為震驚,於是匆忙上陣。加緊研製導彈武器,好不容易才在1957年搞出“V-2”導彈的改進型——“紅石”導彈。
1958年,美國開始用雷神。導彈裝備了5個導彈中隊,其射程為2400~3200千米,威力為100萬噸TNT當量。每個中隊編製300~600人、5個發射場、15個發射台、15枚導彈和5枚備份導彈。1959年,美國又用中程導彈“丘比特”、洲際導彈“宇宙神”分別裝備了3個中隊和13個中隊,每個“丘比特”導彈中隊分為作戰、器材和維護3個組,配後勤人員5名。
為更好地管理和使用導彈部隊,美國還首先為“宇宙神”導彈建造了11個導彈發射基地。
前蘇聯早在20世紀40年代末就裝備了SS-1導彈,20世紀50年代又裝備了中程導彈SS-3、SS-4和遠程導彈SS-6導彈。1957年8月,前蘇聯還成功地給導彈裝上了核彈頭分析了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2.大規模發展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導彈武器進入了大規模發展階段。在這段時間裏,導彈發展的類別、型號、數量、研製國家、生產規模、投入的資金與人力等方麵都有了很大的增長。其中美、蘇、英、法等國在前一階段提出的各類導彈方案,大多數是在這段時間先後研製成功。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一切導彈類型,比如陸基和潛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地對空導彈和艦對空導彈、空空導彈、空地導彈、反航導彈、反坦克導彈、反潛導彈以及反導彈導彈等,均在此階段展開全麵研究,進而相繼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