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掌握創新與守成的尺度(1 / 2)

【原文】

非萬不得已,止宜率由舊章,與民休息。微特孽不可造,即福亦不易為。不然,如社倉、如書院,豈非地方盛舉?而吾言不必創建,獨非人情乎哉?社倉之弊前已言之,書院之名徑始勸捐於民,總不無所費。及規模既定,或倚要人情而薦剡①主講,其能盡心督課者,什不得三四。師既公屬空名,弟亦遂無實學。以閭閻②培植子弟之資,供長吏應酬情麵之用,已為可愧。其尤甚者,資不給用,則長吏不得不解橐以益之,而歸咎於始謀之不藏③,是何為乎?夫書院猶有遺累,況其他哉!故善為治者,切不可有好名喜事之念,冒昧創始。

【注釋】

①薦剡:推薦、聘用。

②閭閻:指鄉村。閭、閻都是古代鄉村裏巷的門。

③藏:即臧。善、好。

【譯文】

做地方官,除非萬不得已,否則隻有按照舊有的典章製度辦事,使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罪大惡極之事當然不可為,即使是造福於老百姓之事也不要貿然去幹。就拿建社倉、創書院這類事來說吧,這難道不是造福地方的好事嗎?但我卻認為這種事不能做,建社倉的種種弊病,我在前麵已經談到。建書院這個想法從一產生,再經過勸老百姓捐資修建,總的來說並不是不需要花費的。等到書院一旦建成,規模已定,那就會邀請要人出任書院主講。這類人能夠盡心盡力勸學生學習的,十個之中沒有三四個。為師的既然隻是個空名,那學生又怎會有真才實學呢?用一般鄉村學生的學費,來作為地方基層應酬費用,已經讓人感到非常慚愧了。如果辦書院費用不足,當官的還得拿錢出來作補充,因此就會歸罪於創建書院的人,辦事不圓滿。這樣做有什麼必要呢?建書院這種事尚且有如此的麻煩,其他的事更不用說了。所以懂得治理的人,千萬不可為了虛名而貿然去創建某事。

【智解】

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無不需要創新精神和建設精神,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從原始社會到文明社會,從遠古茹毛飲血到現在精致休閑的生活,可以說都是創新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是創新帶給人類的最為神奇的景致。

然而一味地貿然“創新”同樣很危險,稍不留神就會走向極端。因此,在創新和建設之前找到一個最佳的“度”,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曆代的變法來看,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更可悲的是有的甚至被扼殺在“萌芽狀態”和“繈褓”之中。究其原因,無非要麼是觸犯了以上層社會權貴為代表的頑固勢力的利益,要麼就是遭到了社會最底層的廣大民眾的反對。哪種力量更強大,暫且不提。隻要是有異議,就注定了危機的到來隻是時間的問題。可是不變法呢?一味地法古呢?以前地好的方式方法當然可以采取拿來主義,但是該創新的時候就得創新,裹足不前,拘泥法古同樣是不可取的。

在曆史上“蕭規曹隨”一事大有名氣,足可作此佐證。

曹參本來是個將軍,漢高祖封長子劉肥做齊王的時候,叫曹參做齊相。那時候,天下剛安定下來,曹參到了齊國,召集齊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問他們應該怎樣治理百姓。這些人說了一些意見,但是各有各的說法,不知聽哪個才好。

後來,曹參打聽到當地有一個很有名望的隱士,叫蓋公。曹參把他請來,向他請教。這個蓋公是信奉黃老學說的(黃老就是指黃帝、老子),主張治理天下的人應該清靜無為,讓老百姓過安定的生活。曹參依了蓋公的話,盡可能不去多打擾百姓。他做了九年齊相,齊國所屬的七十多座城都比較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