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識大體而棄細務(1 / 2)

【原文】

治理之道,不貴苟難,治敦①大體,不尚苛細。政務平易,不貴苟難。

【注釋】

①敦:治理。

【譯文】

統治之術應看重大的方麵,不推崇繁瑣細微。辦理政務,以平和簡易之事為本,不以龐大艱難之事為貴。

【智解】

領導者的責任和位置決定了他們必須要識大體而棄細務,這一法則就很重要。荀子曾說:“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也。”“官”者,管理、統治也。荀子此話的含義是,帝王的才能在於選拔官吏和任用他們,官吏的才能在於能夠處理具體的事務。對於君主和臣子,才能的含義是迥異的。

這就是說,作為管理者,主要的工作是選拔合適的人才並讓他們各盡其能地為自己服務。帝王的才能集中體現在“禦人”上,管好手下人等才是正途,而具體的事務則並非君主的首要業務。領導者在戰略上要成竹在胸,要充分發揮自己統籌全局的能力,而不要去幹涉具體事務的實行,要給手下的人自由發揮才能的機會。

識大體、棄細務是一種“無為而治”,即知人善任適當分權,最高管理層隻有適當分權,才能使自己從大量的、繁瑣的日常管理事務中解脫出來,才能集中精力去思考、設計和實施重大的戰略決策,保證組織宗旨、目標的實現,確保組織的前途、未來。當大量管理的日常業務權力下放以後,各個層次、各個環節的管理者,也就可以根據自身管理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根據他們掌握的第一手信息,及時地、因地製宜地進行處理。

知人善任,莫過於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中國曆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李世民十三歲便跟隨父親李淵東征西討,終於輔助李淵推翻隋朝建立唐王朝。《資治通鑒》上說:“上勵精圖治,數引魏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征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意思是說,唐太宗勵精圖治,常常向大臣魏徵求意見,而且魏徵也直言不諱地進獻忠言,太宗很高興地聽取和采納了他的建議。可見善於任用剛正不阿、敢於秉公諫言的臣子,是唐太宗成為一代名君的原因之一。唐太宗善於發現人才,使用人才,除大臣魏徵善直諫以外,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曆史上的“房謀杜斷”傳為美談。兩人同心計謀,唐太宗貞觀初年,房玄齡、杜如晦任左右相,珠聯璧合,為“貞觀之治”立下汗馬功勞。當名臣魏徵死後,唐太宗親自前去吊唁,並對左右人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見興衰;以人為鏡,可知得失。徵歿,朕亡一鏡矣!”能如此善於任用賢臣,以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強盛,唐太宗可謂中國曆史上第一人了。

也並不是所有領導者都像唐太宗一樣懂得為君之道。三國時期的蜀相諸葛孔明便是一例。觀其業績可稱得上顯赫:火燒新野、鏖戰赤壁、三氣周瑜、智取西川、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等。其雄才大略和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令所有人所折服。但是他卻犯下了“事必躬親”的錯誤。結果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共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