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春秋、戰國時期(2)(2 / 3)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自春秋以來,奴隸主把奴隸們開墾的土地全部據為己有,成為他們的私有財產。

由於奴隸不斷的反抗逃亡,使奴隸主的農業生產得不到穩定的發展,這就迫使奴隸主改變了他們原有的剝削方式。他們把土地采取出租的方式交給奴隸,以收取大部分的土地收獲作為地租,這樣,原來的奴隸主就變成了封建地主,而為奴隸主耕種土地的奴隸變成了租用土地的農民,於是產生了地主和農民這樣兩個新興的階級,這兩個階級的興起,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代表了社會的進步性。

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以及和農民階級之間產生的新的關係和矛盾,打破了西周時期奴隸製的社會秩序,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結構。

在這種曆史條件之下,新興地主階級在農業經濟的不斷增長中逐漸壯大,加速了奴隸社會的瓦解,於是新舊勢力在這個時期展開了最後的殊死搏鬥。當時的這種鬥爭,在社會意識形態上表現得最激烈。各階級、階層思想的代表紛紛亮相,站出來闡明自己的政治主張。《孟子》就是在這種曆史背景之下產生的。

《孟子》通行的注本有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義》。

荀子

《荀子》是一部記錄荀子言行和思想的著作,由荀子所著。荀子,約生於公元前313,卒於公元前238年,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是先秦後期儒派學說的代表。荀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學說,吸取了先秦諸子百家學說的長處,建立起了自己的新的儒學體係,把古代的唯物主義理論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戰國末期,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在與奴隸主貴族的鬥爭中基本上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這個時期的統治階級要求社會意識形態與其統治方式形成一致,各種學說必須和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互相適應,各種思想和主張要能為統治者利用,否則就不但沒有市場,而且還可能會遭受打擊。荀子的新儒派學說就是在這種曆史條件下產生的,它是一種代表了統治者利益的新學說。

《荀子》是古代一部唯物主義著作,它駁斥了天人感應的唯心主義,認為天是作為物的客觀存在,批判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宿命論觀點,樹立了“人定勝天”的進步思想。

《荀子》在批判過去的儒家不合理成分的同時,還繼承了儒家一些傳統的思想觀點。如《王製》篇中提出“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的剝削階級思想,把人分為君子和小人。這又表現出它受儒家傳統局限性嚴重的影響,並產生了偏見。談到思維在認識中的作用時,它誇大了“心”的作用,顯示出帶有濃烈的唯心主義色彩的觀點。

《荀子》在文學思想上反對華而不實,講究實用。這種觀點和主張在《非十二子》篇、《正論》篇以及《儒效》篇中都有充分的表現。《荀子》在文學創作中“厚道、成聖、宗經”的理論,體現了儒家的傳統觀點,它對後世的文學批評及創作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荀子》善於運用比喻和對偶,語言豐富多彩,形成了質樸而醇厚的獨特風格。《荀子》吸收了諸子百家的長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係,對後世的議論性散文有很大的借鑒。現存的《荀子》共計2篇,大部分為荀況自己所著,後6篇可能出自其門人之手。

墨子

《墨子》是墨子一生的思想言論的集中體現,“墨學”的主要典籍,由墨子所著。墨子,名翟,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是手工匠人出身,由於他天賦聰穎,刻苦好學,逐漸成長為當時一大知識分子。他本人也脫離了直接的生產勞動,專門從事教育和政治活動,由於他的學說切合現實的需要,很快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並一度壓倒了孔子儒家學說。

墨子的學問是從學習儒家學說開始的,但是,在學習中,他逐漸發現了儒家思想不符合現實需要的地方,於是由學儒轉而非儒。但是,和孔子一樣,墨子也尊崇三代聖人,並以施行仁義和天下國家的治理,人民的幸福為畢生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