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3)(2 / 3)

《詩品》是第一部論詩的著作,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有很大影響。

別賦

《別賦》,南朝梁賦,江淹所著。《別賦》載於《文選》卷16,與《恨賦》是姐妹篇,《恨賦》以激昂勝,此篇則以柔婉勝。

作品把離別的痛苦和感傷,提高到人類情感最高最深的層次,並通過貴戚之別,俠客之別,從軍之別,方外之別,夫婦之別,情侶之別的各種場麵的描繪、渲染、烘托,把離別所引起的千種風情,萬般無奈,寫得絲絲入微,韻味悠長。如百感淒惻的遊子,幌然有亡的居人,泣瀝感奮的劍客等,至如“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之如何”等語,移情之力,不可阻擋!最後作者歸結到“有別必怨,有怨必盈”的感慨,與篇首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相呼應。

全篇情調深柔淒婉,又呈現一派秀色,不流於輕靡。清詞麗語,音韻鏗鏘,成為六朝駢賦精工化進程上的一個新起點。

哀江南賦

《哀江南賦》,駢賦名篇,庾信所著。

庾信幾代仕梁,梁因侯景之亂,都城失陷;遷都江陵後,又被西魏攻陷。庾信剛好出使西魏,家國覆亡,自己又被羈留而仕北朝。《北史·庾信傳》載:“信雖位望通顯,常作鄉關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致其意。”《楚辭·招魂》曰:“目極千裏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梁武帝都建業,元帝都江陵,二都本楚國故地,故名《哀江南》。賦前有序,陳述了作賦的動機是悲慨身世,悼思家國。

賦以作者的家世生平、親身經曆為線索,對梁朝由興盛到衰亡的全過程,做了痛定思痛的追述。其中,對梁朝君臣“以幹戈為兒戲,以清談為廟略”的腐敗無能,以及互相內訌,骨肉相殘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指責,讚頌了梁朝將士英勇犧牲的精神。對無辜的平民在戰爭中“城崩杞婦之哭”的慘相,給予深切的同情,並對自己淪落異邦,死生契闊的遭際,流露出日暮途窮、不可問天的沉痛。賦在一片故國鄉關的思念中結束。

作者大量用典使事,引古類今,更浸入了一層曆史興亡的悲感。行文紆曲轉折,聲律嚴整,呈現出雄勁蒼涼、毫不拘泥的自由氣息;既富於駢語麗句,又具有散文精神,是六朝駢文中的優秀代表作。

續齊諧記

《續齊諧記》,誌怪小說集,南朝梁吳均著。為續南朝宋東陽無疑《齊諧記》而作,取《莊子·逍遙遊》中“齊諧者,誌怪者也”命名。全書共1卷。現存傳本隻有17條。

書中所記多怪誕之事,但文辭優美,多有佳作。不少故事廣為流傳,如7月7日牛郎織女銀河相會等。魯迅輯錄15條,收入《古小說鉤沉》。

高僧傳

《高僧傳》,又名《梁高僧傳》,僧人傳記,南朝梁代僧人慧皎撰寫。

作品記載了自東漢永平年間迄梁代天監年間著名僧人的傳記。全書13卷,將諸位高僧按“譯經”、“義解”、“神異”、“習禪”、“明律”、“忘身”、“誦經”、“興福”、“經師”和“唱導”歸入10類,詳細記載了佛教傳入中國的情況及佛經翻譯情況,還研討了文人和僧侶們的關係以及他們受佛教影響的情況,也涉及到一些僧侶們的文學創作活動。

此書對研究中國的佛教發展源流,探究文人們的思想軌跡有很大的史料價值,其中的一些典故,常被後代文學家所采用。

水經注

《水經注》,北魏時期地理著作、散文作品,酈道元所著。酈道元,生年不詳,卒於527年,字善長,範陽涿鹿(今河北涿縣)人。

此書是為魏晉時代無名氏所著《水經》所作的注釋。但以《水經》為綱,博采漢魏以來許多山川風物、曆史掌故的文獻,並根據作者遊宦時“訪瀆搜渠”的調查記錄,敘述了1389條水道的源流經曆,以及沿岸的山川景物和故事傳說,實際上是一部別開生麵的學術著作。

從文學上看,這部書形象地描繪了中國各地的山川景物,成為南北朝山水散文的佳作。如《江水注》中“巫峽”一節,描寫巫峽兩岸的山勢、水流、四季景色變化,語言明快而清新,曆來為人傳誦。其他篇中也有許多形容真切的寫景名句,如寫水的清澈,便有“漏石分沙”、“淵無潛甲”、“俯視遊魚,類若乘空”等不同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