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篇圍繞“傳道授業解惑”立論。首先論述“學必有師”的道理,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必須從師;告訴人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誰掌握“道”誰為師。接著尖銳批評了當時士大夫間“恥學於師”的現象,用具體事例十分鮮明地論證他們的錯誤。最後進而申說“聖人無常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論點,闡述“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辯證思想。
文章擺事實、講道理,邏輯嚴密,用對比手法從正反兩方麵反複論證,分析透辟,富有說服力,且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筆調活潑,散句與偶句錯綜,對比排偶靈動承轉,使文章氣勢沉雄,音調抑揚有致。其中道理,在當時有進步意義,在今天也有現實價值。
永州八記
《永州八記》,唐代散文《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的總名,柳宗元所著。這8篇山水遊記均作於永州司馬貶所,故名。
永州山水勝跡處窮荒僻遠之地而無人賞遊與柳宗元英才見棄的不幸遭遇極其相似,這種淪落知音的關係使作者能夠忘情於山水之中而得片時慰藉。另一方麵,山水景物帶有幽冷寂寞的感情色彩,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的執著和在極度苦悶中尋求寄托的心態。
《永州八記》繼承《水經注》的傳統,準確細膩地刻畫山水景物的具體特征和姿態神情,語言精致清麗。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倏忽,似與遊者相樂”(《小石潭記》)以動寫靜,遊魚的活脫自在和潭水的清冽神韻均躍然紙上。
《永州八記》使山水遊記成為一種獨立的散文體裁,在散文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對後世山水遊記的寫作有深遠影響。
阿房宮賦
《阿房宮賦》,唐賦篇名,杜牧所著。其借阿房宮的興毀論秦亡的內在原因,總結曆史教訓。
文章前四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寓深婉勸諷於強烈感情之中,奠定全文遒勁明快的基調。接寫阿房宮氣勢規模宏大,樓閣橋路結構精巧繁麗,宮女極多宮用極費,奇珍異寶不可勝數,顯出阿房宮興造的艱難、宮中生活的奢侈淫靡和宮女精神生活的不幸。後兩段水到渠成,展開議論。秦統治的奢侈殘暴帶給人民極大的災難,“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戍卒叫,鹹穀舉”,阿房宮也隨著“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了。“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飽一己私欲而不能“愛人”,必然亡國。“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雖然杜牧因“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但作品提供了更為深刻的曆史借鑒。
《阿房宮賦》繼承賦的傳統手法而有發展,鋪排誇飾,瑰奇雄偉。前兩段極力鋪寫烘托滲透著濃烈的感情色彩,有對人民苦難的深深同情,有對秦統治者不恤民力的強烈抨擊,敘述、議論、描寫能有機結合為一體。
作品筆勢遒勁鋒利,語言簡潔形象,比喻豐富,駢散兼行,句式多變,讀來琅琅上口,節奏感極強。
霍小玉傳
《霍小玉傳》,唐代傳奇小說,蔣防所著。
小說記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
霍小玉本是霍王庶女,父親死後母女被逐,流落長安娼家。隴西書生李益入長安,思慕名妓,聞小玉才色雙絕,小玉亦愛慕詩才,遂海誓山盟,得相恩愛。兩年後,李益中拔萃科官授鄭縣主簿。臨別小玉願再恩愛8年,期滿後許益另擇良姻;益感激流涕,許以婚約而別。到任旬日,益從母命就婚“甲族”盧氏,遂與小玉絕。小玉耗盡家資,訪卜求巫,多方打探,均無益消息。益之友人崔允明不忍,告知小玉益別娶事,小玉委頓恨歎,因臥床不起。後某黃衫豪客騙益至小玉住所,小玉持酒委地,曰:“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若此!”言死後必為厲鬼懲益之薄情,乃長慟號哭數聲而絕。後李益因迭遇怪事而累疑妻妾,三娶而皆離散,終鬱鬱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