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概述

先秦兩漢文學,中國遠古至秦朝以前的文學和西漢、東漢兩朝文學的合稱。泛指中國自有文學以來到東漢末年的文學。如從遠古時代的口頭文學算起,時間跨度在三四千年,經曆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初期3個階段。

先秦文學包括遠古口頭文學,夏、商、周直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詩歌和散文創作。早在上萬年之前,中國人的祖先在開發黃河、長江以至珠江流域的同時,就已開始了精神文明的創造。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不僅出現了獨立的美術、音樂,口頭文學也已產生。伴隨著對自然神和祖先神觀念的出現與崇拜,出現了屬原始歌謠形式的讚頌與祈禱神靈的韻語和借助想象解釋神的活動的神話。前者如伏羲氏時的“網罟之歌”,神農氏時的“豐年之詠”;後者如伊耆氏的《蠟辭》和《彈歌》,以及“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等故事,“黃帝戰蚩尤”、“舜逐三苗”、“共工怒觸不周山”等傳說。這些遠古時代的口頭文學,曾在先民中一代又一代口耳相傳。

《山海經》、《淮南子》、《楚辭》等後世著作中,記載了這些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

夏禹傳位於子啟,標誌著中國奴隸社會的出現。到了商、西周,出現了燦爛的奴隸社會文化。殷墟的甲骨文、殷周的青銅器銘文、《周易》繇辭和《尚書》,留下了中國古代最早的散文篇章。周代文學的主要成就是詩歌的興盛,《詩經》中較早的詩篇主要是反映周民族發展曆史的史詩和反映民間疾苦與心聲的歌謠。

春秋末年,由於社會經濟的逐漸發展,社會向封建製轉化。隨著奴隸主貴族文化的下移,社會出現了作為知識分子的士階層。至戰國時期,形成了繁榮學術文化的百家爭鳴局麵,出現了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等不同學派,以及反映他們的論辯,表現他們的學說思想的《論語》、《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著作,後人統稱為諸子散文。此外,這一時期還留下了《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曆史著作。它們作為曆史散文著作,也對散文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屈原是中國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生活在秦楚相爭的年代,曾為在楚國實現“美政”而奔波,後被楚懷王疏遠、流放。他在逆境中寫下了《離騷》、《九歌》等屬楚辭體的詩篇,千古流芳。屈原之後的宋玉等人,把屈原的辭令演化為賦——一種新的文體。

先秦文學不僅是中國文學的開端,而且為中國文學打下堅實的基礎。《詩經》、《楚辭》開創的寫實與浪漫兩種創作方法與風格影響深遠;諸子散文注重現實與民生的精神也成為中國文學的優良傳統。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社會的大變革告一段落,中國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秦代統治短暫,文學成就不高。此後的兩漢文學,在辭賦、史傳文學、政論文和樂府詩歌4個方麵取得較高成就。

西漢初年,散文和辭賦有較大發展。賈誼、晁錯的政論文(如前者的《過秦論》、後者的《論貴粟疏》等)議論恢弘,切實中肯,說理酣暢,感情豐沛,文采飛揚,影響後世唐宋兩代散文。繼承騷體傳統的辭賦,雖多模擬之作,但賈誼的《鵬鳥賦》等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形式上顯示了向漢賦過渡的痕跡。枚乘的《七發》則成為漢大賦正式形成的標誌。

漢武帝時代,漢朝進入全盛時期,思想文化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時期到西漢末,由於樂府機關的設立與擴展,廣泛搜集民間歌謠,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有重大影響。漢賦創作也進入鼎盛時期,司馬相如是最有成就的作家。此外還有東方朔、枚皋和揚雄等人。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成為中國古代曆史文化的一座豐碑,其開創的曆史傳記文學,為文學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東漢王朝是西漢王朝的繼續,但其統治思想以今文經學特別是讖緯之學為代表,文學有新的變化和發展。班固的《漢書》,是東漢史傳文學的傑出代表,其中的一些人物傳記,敘事細密準確。王充在《論衡》中提出了反對“華而不實,偽而不真”的文學主張。辭賦雖因襲風氣盛行,但從班固開始的京都大賦,題材有所開拓。現存漢樂府民歌,多為東漢作品,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苦難生活。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是在民間故事與民歌基礎上產生的傑出詩篇。文人五言詩的形成,特別是無名氏《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是東漢文學的另一重大成就,其表現力與抒情性,影響了後世五言詩的發展與近體詩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