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深度催淚解析《血戰鋼鋸嶺》(1 / 1)

就像自然法則一樣,或許戰爭即是人類文明物競天擇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帶有極強目的性的侵略行為,如夢魘一般伴隨人類每一階段的繁衍與進化。並好似一種微妙的苛刑,在殺戮與和平之間維係著某樣血腥卻穩定的平衡與秩序。人類不可避免戰爭,就像無法停止發展,當一種文明罹難,也必將會有某束光芒因此而噴薄,隻為指引人心,延續希望。

大家好,歡迎回到1945年的太平洋,這裏是鋼鋸嶺!

由梅爾吉布森指導,《血戰鋼鋸嶺》於2016年11月4日上映,開始向全世界講述一段改編自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曆。據電影和史實講述,這是一位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的二戰上等兵。連槍都不願意碰一下的道斯,卻在衝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了75位戰友,成就了美國二戰史上一段傳奇的佳話。少年時的道斯生長在一個有些特殊的家庭,其父親是一名退役的一戰老兵,卻因戰爭創傷的緣故常常酗酒,並對這個世界充滿了不滿。其經常無故的打罵使得道斯自小便對暴力產生深深的反感。再加之母親又是一位溫良的基督徒,於是道斯性格深處的溫馴與善良,終於在與弟弟的一次意外打鬧中被徹底喚醒,以致刻就其終身隻救人不殺人的堅定信仰。而這份最簡單純粹的基督式虔誠,卻正是成就道斯無上事跡的最關鍵前程。相較於對戰爭場麵的描寫,導演梅爾吉布森用近電影一半的篇幅向觀眾展示了道斯成長的每個步驟。這個溫柔卻剛毅的少年從幼年到情竇初開再到奔赴戰場,每個關節點都被細膩的描述。傷人時的悔恨,對待愛情時的質樸純真,戰前訓練時遭遇的誤解與挫折,以及孤身返回戰場時的堅定與無所畏懼。道斯的每一個表情與抉擇都讓觀眾產生一種深深的想法:

‘並不是宗教使人變好,而是好人本身就是上帝!’

類似《拯救大兵瑞恩》等優秀的美國戰爭片,《血戰鋼鋸嶺》無論從情節的鋪排還是場麵的刻畫都有著不俗的表現。拋棄了大量的綠背景和cgi,實打實的爆炸與拍攝用最老牌的手法向觀眾展現出二戰最真實的煉獄模樣。可即便如此梅爾吉布森的高明之處仍舊是絕不用場景去渲染人物精神,而是在用人物精神去充盈整部影片。仿佛在告訴世人:

‘最好的戰爭片與戰爭無關。’

或許這部電影做的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導演知道戰爭電影應該去表達什麼,並且用怎樣的方式去表達。

講到這裏我突然想到道斯入伍前與戀人多蘿西的一場會麵。當道斯告訴多蘿西自己已經去決定打仗時,多蘿西卻並沒有一句阻撓,而是含淚問道斯“你究竟準備什麼時候向我求婚?”家國牽絆是無數電影試圖努力刻畫的東西,然而在這部影片中一萬場煽情都不抵這一句發自內心的問話。以至於後來婚禮上並沒有等到道斯的多蘿西,卻依然相信著誓言,甚至一生都不曾改變這份對愛情的堅貞,與戰爭時期女性才能散發出的堅毅之美。

“可憐河邊無低穀,猶是春閨夢裏人。”

或許真正的愛情,就是明知眼前生死未卜,卻仍願以身相隨。這不隻是情感那麼簡單,而是一種能衝破人性弱點的勇氣,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原來人類正的有一種崇高,可以成就出一種心無間隙的信任與突破限製的無私與博愛。

我始終相信,一部戰爭片所要表達的價值觀絕對應該是反戰的。《血戰鋼鋸嶺》揉合了親情、愛情、友情已及家國情等等諸多主流情感,隻為表達一種情懷,便是對這個世界無私的愛!

這個世上本不該存在所謂戰爭的喜悅,哪怕對於勝利的一方。就像影片中的道斯,在拯救戰友的過程中甚至救了一名受傷的日軍。不論情節的真實性,我都將其看作一種隱喻,那便是:如果社會發展終究繞不開戰爭,無論有沒有宗教的指引,我們都應當堅守一份屬於自我的信仰,就像上帝無私地愛著人間。如果人人都心懷愛意,那麼和平根本不需要呼籲,未來的鋼鋸嶺也必將是春花爛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