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默生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不滿,提倡個性的絕對自由和社會改革。1830至1840年,他曾認為解放思想和精神比解放黑奴重要,因而超然於廢奴運動之外。但隨著事件的發展,他改變了態度,也明確表示反對奴役黑人,反對農奴製。1859年,他公開為約翰·布朗辯護。南北戰爭時期,他為慶祝黑奴解放宣言的頒布,寫了著名的《波士頓頌》一詩,為黑人的平等權利而呼籲。

愛默生的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包括了詩歌、散文、文藝論著等各種體裁和形式。其中較著名的散文作有《論自助》、《論超靈》、《論美國學者》等。這些散文著作,後來彙集成《散文選》第一集和第二集,分別在1841年和1844年出版。此外,還有文藝評論著作《詩人》(1844)和《曆史人物傳》(1850)等。

愛默生的創作獨具特色。他的文字不追求典雅華麗的辭藻,有時簡潔有力,猶如格言;有時用一連串的形象比喻來說明繁複的哲理,具有磅礴的氣勢和雄辯的說服力,被概括為“愛默生式風格”。

霍桑

納撒尼爾·霍桑,1804年7月4日出生於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的薩萊姆鎮,是當地移民望族的後代。霍桑的父親是一個船長,在他4歲時,父親因病逝世於海外,霍桑由母親撫養成人。霍桑的出生地薩萊姆鎮在美國曆史上曾以宗教迫害的“驅巫”案而聞名,這就是發生在17、18世紀之交的對上百名教會“異端”和無辜居民的迫害。霍桑自幼受了故鄉宋教氣氛的熏陶,當地流行的宗教迫害故事對他的思想和創作都有很大影響。1821年霍桑在親戚資助下進入博多因學院,同學中有當選總統的皮爾斯等。1825年大學畢業,回到塞勒姆鎮,從事寫作。他曾匿名發表長篇小說《範肖》(1828)和幾十個短篇作品,陸續出版短篇小說集《古宅青苔》(1843)、《雪影》(1851)等,逐漸得到重視和好評。

霍桑的短篇小說大多取材於新英格蘭的曆史或現實生活,著重探討人性和人的命運等問題。著名的短篇小說《小夥子布朗》、《長的黑紗》揭露人人皆有的隱秘的罪惡,表達了人性是惡的和人是孤獨的等觀點。另一些小說如《拉伯西尼醫生的女兒》,反映了他對科學和理性的懷疑,以及他反對過激和偏執的思想。《通天的鐵路》則指出技術的進步雖豐富了人的物質享受,卻敗壞了人的精神。有少數作品正麵表達了霍桑的理想,如《石麵人像》;另外有些故事記敘了新英格蘭殖民地人民的抗英鬥爭,但往往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氛和神秘色彩。

1836年和1846年霍桑曾兩度在海關任職,1841年曾參加超驗主義者創辦的布魯克農場。他於1842年結婚,在康科德村居住,結識了作家愛默生、梭羅等人。1848年由於政見與當局不同,失去海關的職務,便致力於創作活動,寫出了他很重要的長篇小說《紅字》(1850)。這部作品以殖民地時期新英格蘭生活為背景,描寫一個受不合理的婚姻束縛的少婦犯了為加爾文教派所嚴禁的通奸罪而被示眾,暴露了當時政教合一體製統治下殖民地社會中的某些黑暗。作者細致地描寫了經過長期贖罪而在精神上自新的少婦海斯特·白蘭,長期受到信仰和良心的責備而終於坦白承認了罪過的狄姆斯台爾牧師,以及滿懷複仇心理以至完全喪失人性的白蘭的丈夫羅傑,層層深入地探究有關罪惡和人性的各種道德、哲理問題。小說以監獄和玫瑰花開場,以墓地結束,充滿豐富的象征意義。

《紅字》發表後獲得巨大成功,霍桑繼而創作了不少作品。其中《帶有七個尖角閣的房子》《1851)描寫品恩欽家族的祖先謀財害命而使後代遭到報應的故事,說明財富是禍患,“一代人的罪孽要殃及子孫”;這部小說也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血腥掠奪。另一部小說《福穀傳奇》(1852)以布魯克家場生活為題材,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社會改良嚐試的失望心情以及對狂熱的改革者的厭惡。

皮爾斯當選為美國總統後,霍桑於1853年被任命為駐英國利物浦的領事。1857年後,霍桑僑居意大利,創作了另一部討論善惡問題的長篇小說《玉石雕像》(1860)。1860年霍桑返回美國,在康科德定居,堅持寫作。1864年,霍桑的健康惡化,在赴海外療養時,逝世於旅途的航船之中。

霍桑是一個思想上充滿矛盾的作家,新英格蘭的清教主義傳統對他影響很深。一方麵他反抗這個傳統,抨擊宗教狂熱和狹隘、虛偽的宗教信條;另一方麵他又受這個傳統的束縛,以加爾文教派的善惡觀念來認識整個世界。作家赫·梅爾維爾曾指出,他的作品中滲透著“加爾文教派的‘人性本質’和‘原罪’的觀念”。霍桑思想保守,對生產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抱有抵觸情緒,對社會改革持懷疑態度,對當時蓬勃開展的廢奴運動不很理解。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