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建設農業示範園的譚文星
2000年,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譚文星曆盡艱辛,建成一個高標準的農業示範園區。園區成立以來,他帶領園區承包戶,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瞄準市場需求,不斷推出物美價廉的特色產品,實現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僅2002年春季,園區總產值達60餘萬元,戶均純收入達10000元左右。
1999年,譚文星是鎮示範場場長。看到幾年來苦心經營的示範場效益低下,不能發揮示範作用,他食不甘,睡不眠。身為鎮示範場場長,近幾年,在鎮黨委的號召下,該鎮農業結構調整的確邁出了一大步,村村都建了蔬菜大棚。但是,由於技術、管理水平不同,大部分村效益不是很明顯,個別村還打了退堂鼓,他跑遍了新鎮的每一個角落,了解大棚的生產情況,還自費到山東壽光、河北永年考察學習。回來後,他毅然決定把鎮近200畝示範場,建成一個高標準的高效農業園區。2000年秋,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一座高標準的高效農業園區破土動工了。園區開工以來,他每天都堅守在工地上,及時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減少成本,他動員承包戶統一購置建築材料,自己動手建設。連續數月超負荷運轉,使他結實的身體跨了下來,患了重感冒、支氣管炎,但他帶病一直堅持到園區30座日光溫室主體工程完工。按照80萬元預算,他節省了16萬多元。
2000年9月,園區建成後,作為園區負責人,他深知,園區群眾知識水平不高,沒有科技依托,實現高利潤,那是紙上談兵。他四處奔波,最後與河北永年日光溫室研究中心的吳文立、河北秦皇島的技術員孫立田簽訂了“包技術、包產量、包效益”三包協議。按照各戶的要求,從河南農大購進了粉都女皇西紅柿,新世紀黃瓜等十幾種蔬菜種子,並根據專家建議,他自費購進一批防治病蟲害的農藥。由於管理科學,菜苗又肥又壯,長勢喜人,2000年春節,第一批蔬菜順利上市,並供不應求。百畝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當年就實現了可觀的經濟效益。2001年,百畝的農業高效園區在全鎮叫響,周邊的群眾紛紛來園區參觀學習,請求技術指導,譚文星有求必應,在做好園區工作的同時,組織技術員到各基地開展蔬菜種植培訓班,大力推廣特色蔬菜種植,僅2001年新增高效農業麵積2000餘畝。
譚文星說:“我們是鎮示範園,必須走在全鎮高效農業的前沿,不斷實踐、去證明種什麼最賺錢,然後再推廣下去,讓全鎮人民盡快富起來。”2002年初,他又引進了櫻桃西紅柿、西洋南瓜、金太陽杏等十幾個品種。
點評:譚文星的農業示範園是農村自主科技研究的典範,為農民科學致富貢獻了寶貴的經驗。
53.把蔬菜賣給老外
盧旭東是河南省伊川縣明高鎮東寨村人,因為家貧,他上完初中就輟學回鄉務農。1992年初,來到北京打工。1994年初,盧旭東決定去朝陽區三裏屯市場賣菜。經過一段時間,他發現光顧自己攤位的外國顧客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用心的盧旭東發現:外國客人挑菜,除了喜歡鮮嫩外,更鍾情於個頭小而飽滿的。比如西葫蘆,中國顧客喜歡挑個大的,而老外卻專挑小的。盧旭東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有人告訴他,這完全是因為東西方審美情趣差異以及飲食觀念不同所致,他們認為小巧玲瓏的菜品不僅漂亮,而且營養價值更高。盧旭東了解到這種情況後,心中一動:三裏屯周圍住的外國人很多,他們一半都是來這裏買菜,如果自己把目標盯準老外,說不定能夠改變目前的困境……
此後,盧旭東每次去批發市場進貨,就有意挑選同行不喜歡的小巧菜品。由於盧旭東的菜品緊緊抓住了外國客人的喜好,因此他的生意很快紅火起來。為了牢牢抓住這一商機,盧旭東來到蔬菜批發市場,與一些供貨商悄悄簽訂合同:凡是小巧菜品都歸他所有。就這樣,盧旭東悄然做起了“壟斷生意”。除了在菜品上滿足老外的愛好外,他還不停地琢磨老外的生活禁忌和社交方式等,以更好地與之溝通。
生意做大了,盧旭東在市場裏租了一個店麵,開起了自己的店——JENNYLOUSSHOP。說來就是神奇,這個招牌在三裏屯市場一亮相,立即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前來光顧的外國顧客就更多了。由於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盧旭東和妻妹王建英便開始大量雇請店員,走向正規化的經營管理。盧旭東認為,既然自己的店是專為外國人服務的,那麼在經營方式和服務水平上就應該盡量與國際接軌。但是,他水平不高,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合乎國際標準。不過,他也有他的土辦法:以誠待人,盡量滿足顧客的要求;如果實在不能滿足,就耐心地解釋清楚。他想,以心交心總是行得通的。
1997年初,盧旭東將JENNYLOUSSHOP搬到了酒吧一條街。果然,生意比過去更紅火了。每天清早,隻要店鋪一開門,前來購物的老外就排起了長隊。盧旭東還把美國加州一種名叫西格利亞的蔬菜和另外幾個蔬菜品種引到國內。此外,他還將JENNYLOUSSHOP的產供銷等一係列問題做了調整與提高。在蔬菜基地,盧旭東派技術人員試種從美國帶回的西格利亞等蔬菜新品種。果然,這些“洋品”從基地配送到北京各個店麵後,馬上受到了老外們的青睞。一些高檔飯店也從中看到了商機,紛紛到他的店鋪來批發蔬菜。僅此一項就占了JENNYLOUSSHOP整個蔬菜收入的5%。2000年底,盧旭東和妻妹的財產達到了100萬元。嚐到了開發新品種的甜頭後,盧旭東於2001年春天,又在大興縣租了10畝土地,開始不間斷地引進國外的時尚蔬菜。不到兩年,基地培育的蔬菜新品種就超過了40種。
盧旭東與眾不同的經營策略,使得JENNYLOUSSHOP客源不斷增多。不僅老外們青睞它,北京的海歸人員和白領們也以逛JENNYLOUSSHOP為時尚。
點評:善於發現生活中的致富機會,腳踏實地地創業,使盧旭東走上了一條特殊的致富之路。
54.讓小紙袋變成農民的“大錢袋”
一個小小的果蔬紙套袋成了福建漳州農民致富的“大錢袋”,聽起來可能會感覺奇怪,但這正是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福建省國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蔡明哲的創舉。
蔡明哲19歲就跟隨父親蔡新民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做水果生意。1999年,蔡明哲看到北京超市裏的進口水果很漂亮,價錢賣得很高,一公斤可以賣到幾十元,甚至上百元,而家鄉的蜜柚在北京每公斤的批發價才2.6元。
經多方打探,蔡明哲了解到品質好的水果得益於使用了紙套袋。回到家,蔡明哲就開始潛心研製果蔬紙套袋,他在自家的果園做起了試驗。
然而,萬事開頭難。第一年因紙張質量不好,雨一淋,太陽一曬,套袋就破裂了。蔡明哲沒有氣餒,他找來各種材質的紙張,製作成袋套在蜜柚等水果上一一試驗。結果,他驚喜地發現純木漿的紙張最適合,但裝在袋子裏的水果會出現許多小黑斑。後來,蔡明哲查明,是套袋之前病蟲害防治不徹底,病蟲進入所致。試驗一直持續到2000年,在不斷對比和改進中,蔡明哲終於成功研發出滲透有防蟲抑菌無機藥物的保果袋專用紙和帶有紮口條、觀察窗的保果袋生產新工藝,並開始大量生產國農牌果蔬套袋。
技術問題解決了,一些果農卻對使用套袋對果蔬有多少好處心中沒底,如何讓套袋變成惠農的“大錢袋”呢?蔡明哲左思右想,決定先無償送給農戶使用。起初大家都笑他傻,辛辛苦苦研製的套袋卻白白送給人家用,這不是做虧本生意嗎?蔡明哲卻說,自己研製的成果,最主要還是為提高水果的品質,為廣大果農增收致富服務的。送出去的袋子見了效益,一些村民主動找到他要求試套這種果袋。
小溪鎮湖田村果農蔡新光家種植的2000多株蜜柚大膽使用套袋,結果發現套袋的柚果不僅色澤均勻,次品果減少,而且產量增加了10%,當年就增收了5萬多元。周圍的村民看在眼裏,喜在心裏,於是大家紛紛應用這種套袋技術。
為加大套袋推廣應用力度,近年來,蔡明哲免費提供給貧困戶、特困戶使用的套袋超過10萬個。2003年,使用套袋種植的平和縣農業支柱產業——溪蜜柚首次打入歐盟市場,實現了福建柑橘類水果出口歐洲零的突破。
此後,該縣生產的溪蜜柚出口量逐年上升,2006年,出口量高達6萬噸。3年來,國農公司生產和銷售不同品種套袋超過6000多噸,暢銷南方各省市,供30多萬畝果蔬使用,僅溪蜜柚一項就可為平和縣果農增加收入1億元以上。
點評:蔡明哲的致富路是建立在為農民服務的基礎上的,實現了個人致富和集體致富的和諧統一。
55.陳世林的壇菜致富經
家住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蘭溪鎮尹家壩村的陳世林,2001年創辦林結巴壇菜臘味食品廠。如今,該廠年創利潤200多萬元。他成了當地頗有名氣的壇子菜加工富裕戶。
高中畢業的陳世林,一次去城裏走親戚,談起安化臘肉,客人們說得嘴裏流口水:“吃臘肉就要吃安化臘肉,特香!那是山裏人用‘索龍鉤’掛著,用闊葉樹葉慢慢地熏,烏黑透亮,保存1年都不變質。而用一般的鋸木屑快速熏出來的臘肉不很香,而且保質期不長,口味欠佳。熏臘肉就要用闊葉樹葉,最好還加入桔皮之類添香發煙,並且原料最好不用飼料豬而用土豬,這樣加工出來的產品一定受歡迎。”陳世林觸發靈感,從熏製糟魚糟肉開始,土製熏房,產品銷往益陽各大酒店,果然一炮打響,並逐漸銷往長沙、湘潭、株洲等地,每年能賺1~2萬元。幾年後,臘味加工在各地多起來,利潤空間越來越小,他開始考慮開發新的加工產品。
1998年,正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高峰期,蔬菜種植麵積增大,蔬菜產品供大於求,特別是旺季上市的蔬菜價格特低,陳世林還記得當時黃瓜每公斤0.16元,茄子每公斤0.2元,有些農戶把不值錢的辣椒丟在田間爛掉,空心菜割回去喂豬,菜賤傷農。陳世林通過考察看準了壇菜加工這一行業。他於是把前幾年積攢起來的10多萬元全部投入到壇菜加工,利用加工臘味的真空包裝機、烘房等原有設施,再擴建一個大的烘房,挖幾個加工量均達30多噸的醃製池,從望城縣銅官鎮運回訂製的100多個容量各為100~150公斤的大壇子,從撲辣椒、撲豆角等加工開始,風風火火幹起來了。當年就出了5個產品,加工產品20多噸。一些在廣州、深圳打工的朋友,還把他的產品帶到那裏銷售,深受消費者歡迎。撲豆角每公斤賣到30元,每公斤撲豆角毛利是22~24.4元。壇菜加工利潤可觀,市場前景好,增強了他發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