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中期以後,他對社會作了某些諷刺性描寫(如《笑和愁》,1871),同時開始在許多作品中塑造了一係列虔誠正直的人物形象(《神職人員》,1872;《被誘惑的流浪漢》,1873;《在遙遠的地方》,1873)。這些人物大多來自民間,或意誌堅強,敢於同政教當局鬥爭;或心地仁慈,樂於為他人獻身;或勇敢、能幹,有時也不免粗暴以至殘酷,但卻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性格。列斯科夫認為:要克服社會上的邪惡,不必通過社會製度的變革,隻需通過道德的改造。

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列斯科夫改變觀點,逐漸接近革命民主主義者。他的小說謳歌普通人民中的能工巧匠。《左撇子》(1881)把統治階級的愚昧專橫和左撇子的聰明善良作了鮮明的對照;《巧妙的理發師》(1883)以抒情筆調描述了農奴藝術家的才華和他的悲慘命運。對社會的批判態度也有所加強,例如《崗哨》(1887)對尼古拉一世時代野蠻的營房紀律、官僚主義,尤其是對大主教的偽善,作了有力的諷刺。逝世前不久寫成的《冬日》和《太太和鄉下丫頭》著意“鞭撻和折磨”上層貴族。絕筆之作《兔子藏匿之處》(1891~1894)揭露沙皇政府對革命者的迫害。

列斯科夫於1895年2月21日去世。他的著作豐富,小說題材廣泛,涉及俄國社會許多方麵,其中很多是描寫市民和宗法製農民的生活風習的。這些作品結構獨特,敘述生動,富於戲劇性和幽默感,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他還善於把俄國民間語言和文學語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高爾基讚許列斯科夫的藝術技巧,稱他為精通語言的“極其出色的行家”。

皮薩列夫

皮薩列夫,1840年10月2日出生於俄國一個貴族家庭。1861年畢業於彼得堡大學文史係。在大學時代就主持過自由派婦女雜誌《黎明》的書報評介欄。

皮薩列夫早期著有評論皮謝姆斯基、屠格涅夫和岡察洛夫等人創作的《死水》、《皮謝姆斯基、屠格涅夫、岡察洛夫的中長篇小說中的婦女典型》(1861)和《巴紮洛夫》(1862)的文集。

1861~1866年,他成為《俄國言論》雜誌的主要批評家和思想上的領導人。為了反對沙皇政府鎮壓革命,他撰文呼籲推翻專製政權,並準備秘密印行,因而在1862年被捕,直到1866年獲釋。但入獄後一年,即獲準可以寫作和發表文章。

這時他寫了大量重要論著,其中有分別剖析托爾斯泰、謝德林、波米亞洛夫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作品的《幼稚想法的落空》、《無害的幽默的傑作》(1864)、《千金小姐的愛情》和《有思考力的無產階級》(1865),以及闡述他的美學觀點的《普希金和別林斯基》、《美學的毀滅》(1865)和廣泛探討社會、經濟、藝術、道德問題的解決方法的《現實主義者》(1864)。

皮薩列夫出獄後,在1867~1868年,先後為《行動》和《祖國紀事》兩雜誌撰稿,發表了《亨利希·海涅》(1867)、《為生活而鬥爭》(評《罪與罰》,1867)、《舊貴族》(評《戰爭與和個》,1868)等重要批評文章。1868年7月4日,他在海水浴中淹死。

皮薩列夫的思想是在別林斯基、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影響下形成的,但比起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最高成就來還有一段距離。在哲學上,早期他肯定過德國畢希納等人的庸俗唯物主義觀點。他擁護自發的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在社會學觀點上.他認為在曆史上起決定作用的是體力勞動者,曆史進步的意義在於把勞動者從各種形式的剝削中徹底解放出來,使人民的自主精神能逐步覺醒。在政治觀點上,他雖然擁護革命的方法,但他遠未能認識農奴製改革前後形成的革命形勢,也不把改變社會製度的希望寄托於廣泛的人民運動,認為主要任務是培養新的一代民主主義知識分子。1862年革命運動失敗後,在反動勢力當政時,他認為革命不能馬上到來;要達到目的,不能使用“機械”的方法,隻能使用“化學”的方法,即非革命的方法。在他提出的“現實主義理論”中,傳播科學知識具有首要的意義,因為它能夠促進工農業生產,能夠擴大“有思考力的現實主義者”(指社會主義者)的隊伍。

皮薩列夫的美學觀點同他的哲學觀點、社會政治觀點的矛盾和演變是密切相關的。他堅決反對審美中的主觀任性,他在同唯心主義美學作鬥爭的同時,提出“美學的毀滅”的命題,認為美學沒有存在的必要。他雖然正確地指出人的一切精神活動都應當為消滅暴政、貧困、無權而鬥爭,卻錯誤地斷定,從事繪畫、音樂、雕塑和抒情詩的創作隻會轉移社會對迫切問題的注意力。這種觀點源於他的“節約智力”的原則,帶有“最嚴格的功利主義”的性質。他一方麵高度評價屠格涅夫、岡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海涅,一方麵卻認為普希金隻是一個“偉大的文體家”,他的創作對同時代沒有什麼意義;謝德林不過是一個無傷大雅的幽默家和喜歡逗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