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成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兩個派別,高爾基堅定地站在了布爾什維克一邊,“我真誠地、永遠地忠實於工人階級的偉大事業,對工人階級能最終地戰勝‘舊世界’這一點,我是深信不疑的。”

無論是在俄國的文學史上,還是在高爾基自己的活動中,高爾基幾年來在《知識》出版社和《星期三》文學聯合會的活動都有很大的意義。他在1900年參加了彼得堡《知識》出版社的工作。他們在政治上采取反對政府的立場,在文學創作上堅持批判現實主義的傳統,這是當時進步文學的核心。

《星期三》文學聯合會由一批與《知識》出版社有聯係的莫斯科作家組成。高爾基是這些團體的思想上的領袖,在他們的周圍團結了一大批當時最優秀的作家。叢刊第一集中發表了高爾基的長詩《人》,這首長詩是《知識》叢刊帶綱領性的作品,詩中進一步發展了高爾基在《底層》中提出的革命人道主義思想:必須反抗壓迫,維護人的尊嚴,相信人民的創造力量。從此以後,高爾基還在叢刊中發表了劇本《消夏客》、《太陽的孩子們》、《野蠻人》,小說《母親》、《夏天》等重要作品。

進入20世紀後,高爾基想利用舞台來宣傳革命,因此他開始寫劇本。高爾基最開始寫的劇本是同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活動分不開的,它們之間有著緊密聯係。

1898年,在俄國革命運動開始高漲的情況下,富有革命精神的革命戲劇家斯坦尼夫斯基和聶米羅維奇——丹欽柯創辦了這個劇院。這個劇院堅持上演有高度思想性的現實主義劇目,是帝俄時代戲劇革命的先驅。

1901年,高爾基為這個劇院寫了第一個劇本《小市民》。《小市民》描寫的是帝俄時代小市民別斯謝苗諾夫一家過著空虛的生活。

老別斯謝苗諾夫是一個專橫頑固、愚昧無知、害怕新生事物的保守人物。他是一個宗法式的、保守的小市民典型。他的兒子和女兒則是“文明的”市民。他的兒子雖然表麵上不滿意他的家庭,還有社會,而且因為參加學潮被學校給開除了,但是他很快就感到後悔了。他的女兒則苦悶無聊,想自殺又沒有成功,也漸漸地和她的父親妥協。

別斯謝苗諾夫父子之間的衝突是表麵的、不真實的。劇本的真正衝突是這一家人和養子工人尼爾之間的衝突。火車司機尼爾是劇中的主要人物。他樂觀熱情,有堅定的革命信念,深深相信工人階級一定會成為生活的主人。因此他說:“誰勞動,誰就是主人。”他富有改造生活的激情,宣稱“沒有不變的火車時刻表。”他也知道,要通過鬥爭才能夠改變現存的製度。他是俄國文學,也是世界文學中第一次出現的革命無產者形象。

高爾基劇本的影響使沙皇政府十分恐懼。《小市民》這個戲劇,直到1920年10月,莫斯科藝術劇院才獲準演出。觀眾把《小市民》當成了政治宣傳書,對它表示了熱烈的歡迎。2個月以後,莫斯科藝術劇院又演出了高爾基的第2個劇本《底層》,觀眾對它的反應比第一個更為熱烈。

高爾基自己說過,《底層》是他20年來觀察流浪漢生活的總結。

首先出現在觀眾觀眾麵前的一幕是“一個像窯洞一樣的地下室”,一幅陰森可怕的墓地圖景。這裏居住著一群生活在底層的流浪漢。他們在這裏仍然擺脫不了被剝削的命運。夜店的老板是一個殘暴的吸血鬼,他剝削、壓榨著每一個房客,老板娘是比她的丈夫更貪婪、狠毒,想借刀殺害她丈夫的女人。

夜店的房客是同老板們相對立的。他們是一群無家可歸的小流浪漢。盡管這些人是在死亡線上掙紮,但他們仍然保留著一些健康的東西。貝貝爾堅強、有毅力、心胸開闊,幻想過另一種生活。娜思佳向往著純真的愛情。鎖匠克列士勤勞正直,戲子則是一個感情豐富的浪漫主義者。

劇本告訴人們,像專製俄國這樣摧殘和壓迫人的社會製度,是不能存在下去的。它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嚴厲的控訴。

魯卡是一個外表善良、對人親切的老人。他處處都安慰別人,向人們散布著幻想。可是在第3幕的結尾,在一場鬥毆打架中,娜達莎被打得半死,貝貝爾一怒之下打死了老板,夜店一片混亂,這時魯卡卻不見了。

在第4幕中,劇情的發展出現了出人意料的結果。魯卡勸說貝貝爾去西伯利亞尋找“黃金寶地”,但是貝貝爾卻是作為一個犯人去西伯利亞服苦役。魯卡對戲子說,某地有一所免費治療酒精中毒的醫院,但是戲子卻上吊自殺了。魯卡所宣揚的那條與現實妥協的道路證明是根本行不通的。

《底層》表現了高爾基戲劇創作的許多重要特點。這部作品雖然沒有異乎尋常的情節和舞台效果,但卻帶有深刻的哲理性質。在《底層》中,作者沒有著重描寫流浪漢的個人生活,但卻強調他們的個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