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亞非文學綜述

亞非兩大洲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也是世界文化和文學的發源地。

上古亞非文學是指亞非原始公社製社會末期到奴隸社會的文學。

亞非兩大洲的原始人類經過漫長年代的發展,到了新石器時代,逐漸脫離野蠻的蒙昧狀態,由遊牧群居生活轉向定居生活。他們選擇了一些植物品種進行人工栽培,形成了原始農業,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原始的村落。後來發展成以某種動物或植物為圖騰的部族,人類社會進入了原始公社製時期。

由於發現了冶煉金屬的方法,人們學會了製造青銅勞動工具,人類開始從新石器時代進入銅石並用的時代。勞動工具的改進,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由於生產力的提高,剩餘勞動產品的出現,人類社會逐漸從沒有階級的原始公社製社會向有階級的奴隸製社會過渡,並出現了最早的奴隸製國家。這是人類曆史上由一種社會形態躍上另一種社會形態的第一次曆史大變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多年來考古發現的一些碑銘和文獻記載表明,世界上最早的奴隸製國家出現在亞非兩大洲的各江河流域和沿海地帶。

富饒而瑰麗的非洲,是人類古老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遠古時代,當歐洲還被冰雪覆蓋的時候,居住在非洲北部撒哈拉的古代居民,就已過著人類早期的文明生活。1933年,撒哈拉中部發現的《塔西裏壁畫》,就是當時這裏的居民創造的早期文明的例證。這幅壁畫約產生於公元前1萬年。畫麵上描繪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景:一部分人穴居,一部分人住在圓頂的草屋中;婦女在田間耕作,男子則在從事遊牧或在水草中捕獵河馬。到舊石器時代末期,北非的氣候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原來從中非流經撒哈拉進入地中海的河水,逐漸向東轉移,取道尼羅河流入地中海,撒哈拉由水草豐茂的大草原一變而成為荒涼的大沙漠。居住在非洲東北部的古代埃及人,早在遠古時代,就已在尼羅河兩岸從事生產勞動。

到公元前5000年前後,他們已開始了定居的農業生活,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古埃及的早期文明,並在公元前3500年前後,建成統一的奴隸製國家。在西非、特別是居住在西蘇丹的古代居民,約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在尼日爾河上遊一帶,獨立地發展起了農業文明。據說世界上約有250種農作物起源於西非。東非和北非一樣,也是非洲文明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特別是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埃及曾多次征服努比亞,又把埃及的早期文明傳入東非。

幅員遼闊的亞洲和非洲一樣,也是人類古老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在西亞,居住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兩河流域南端的蘇美爾人和居住在北端的阿卡德人,早在公元前5000年前後,就已掌握了利用河水灌溉的技術,使兩河流域逐漸成為適於農業耕作的地方。他們幾乎與古代埃及人同時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並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出現了城市國家。由於兩河流域地處交通要塞,是古代亞非兩大洲來往的必經之地,因此兩河流域早期的文明對周圍很多民族文化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創造的早期文明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古代巴比倫文化。在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河流域,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居住,到公元前3000年前後,這裏的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就已創造了發達的城市文明,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的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古代文化遺址就是有力的證明。印度古代文化對周圍各民族,特別是對南亞各民族的文化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在東亞黃河流域的中遊,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當地的居民炎黃族(即後來的漢族)即已進入定居的農業生活,創造了發達的仰韶文化,並對東亞和東南亞各民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古代亞非兩大洲出現的這4個文化發源地,由於氣候適宜、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後來又由於都掌握了從礦石中提煉青銅的技術,因而更加促進了它們各自生產力的發展,先後都由原始公社製社會進入奴隸製社會,並逐漸出現了一些奴隸製國家和城市國家。這些地區的居民也逐漸由遊牧生活轉向定居生活,並開始從事原始的農牧業生產。

亞非兩大洲各大河流域和沿海地帶形成的人類社會最早的奴隸製國家,也是世界上古老文學的發源地。在東北非的尼羅河流域產生了古代埃及文學;在西亞的兩河流域產生了古代的巴比倫文學;在地中海和約旦河之間產生了古代的希伯來文學;在南亞次大陸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產生了古代印度文學;在東亞的黃河和長江流域產生了古代中國文學。

此外,在古代的亞非還產生過喜特、波斯、腓尼基等文學。上古時期的文學作品開始隻是口頭流傳,後來,伴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各個文明地區出現了早期的不同類型的文字,這就為文學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