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文學綜述
在內部奴隸起義和外部日耳曼蠻族入侵的沉重打擊下,早已奄奄一息的西羅馬帝國,終於在公元476年滅亡了。這一年標誌著歐洲古代奴隸製社會曆史的終結。從這時起,直到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歐洲曆史上的中世紀。中世紀是歐洲封建製度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曆史。
歐洲曆史的中世紀大致可分3個時期。公元5~11世紀,是它的初期,即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公元12~15世紀,是中世紀的中期,即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公元15世紀~17世紀中葉,是中世紀的末期,即封建社會衰落和資本主義產生的時期,也就是文藝複興時期。
中世紀文化是在古代文明被一掃而光的原始狀態下從頭開始的。它的初期、中期,經過文化低穀,走向末期的繁榮。它的文學成績是融合希臘、基督教和日耳曼人民的文學而成為近代文學的。
摧毀西羅馬帝國的蠻族主要是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原來是些氏族部落,正處於氏族社會解體階段。他們在帝國廢墟上建立起來的那些王國,通過土地的大量集中和農民的農奴化,逐漸過渡到封建社會。
在中世紀初期,各外族王國為了爭奪土地不斷發生戰爭,它們的疆域也不斷發生變化。中世紀的最初幾個世紀就是處在這種混戰的狀況中。
在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國中,以6世紀初建立起來的法蘭克王國最為強大。公元8世紀末和9世紀初,法蘭克王查理(通稱查理大帝768~814)通過多次征戰,大大地擴充了疆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查理死後,帝國迅速分裂。查理的3個孫子之間發生內戰,公元843年帝國一分為三:西法蘭克王國(法蘭西)、東法蘭克王國(日耳曼)和意大利。歐洲大陸3個主要國家的疆域初步定型。
在歐洲中世紀,封建主階級和農奴階級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社會矛盾。廣大農奴掙紮於饑餓和死亡線上,由於不堪封建壓迫,經常逃亡,或拿起武器舉行起義,掀起反抗封建主的鬥爭。
教會文學
教會文學是僧侶們創作的適應封建主和基督教教會需要的文學,它的基本內容就是普及基督教教義,其根本目的就是束縛和統治人民的思想,使人民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馴服的奴隸。教會文學竭力歌頌上帝和耶穌基督的偉大,渲染上帝至高無上的權威,歌讚為信仰而獻身的殉教者、棄絕塵世生活的苦行者,以及不辭長途跋涉去聖地朝聖的香客。教會文學用“天堂”“地獄”之類說教欺騙人民,竭力宣揚禁欲主義,聲稱人在世上必須放棄一切歡樂,克製感情和欲望,通過齋戒、懺悔、贖罪,爭取死後進入幸福的天堂。
有的作品還露骨地鼓吹迷信,宣揚宿命論,聲稱人窮人富全是命裏注定,勸告窮人聽天由命,以便讓封建統治永世長存。如法國基督教詩歌《聖亞裏克西的生涯》,寫的是一個聖徒——有錢人亞裏克西為了保持聖潔,與地上的歡樂絕緣,在結婚的前夕拋棄年輕美貌的妻子,逃到荒野去過禁欲主義的生活。作品大肆歌讚這種行為的神聖和崇高,為人們樹立禁欲主義的道德典範。
教會文學一般都有公式化、概念化的缺點,缺乏真實性,在表現手法上一般采取象征、寓意手法,作者常假托夢境或幻景來寫人敘事,這種手法一直影響到後世文學。教會文學的體裁有聖經故事、聖徒傳、苦修傳說、聖者言行錄、禱告文、夢幻故事、奇跡故事、宗教劇等。要說明的是,有些下級教士或非教會的人,雖采用教會文學的形式,但內容不是歌頌宗教,而是表露人民的某種思想情緒,這應與教會文學區別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