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尼斯·伊凡諾維奇·馮維辛(1745~1792)是18世紀後半期俄國諷刺文學的代表。他出生於貴族家庭,曾在莫斯科大學讀書,後任外交部翻譯,當過顯貴的秘書,遊曆過西歐許多國家。在早期詩歌裏,他尖銳地指責沙皇的專製暴虐。他寫過各種體裁的諷刺作品;其中以喜劇最為成功。
《旅長》(1766)嘲笑了貴族中老一代的愚昧和年輕一代所受外國教育的毒害。馮維辛最著名的喜劇是《紈絝少年》(1782)。女地主普羅斯塔科娃多方虐待寄養在她家的孤女索菲亞,後來由於索菲亞可以繼承叔父斯塔羅東的一宗財產,普羅斯塔科娃便強迫她做自己的兒媳。但是索菲亞在開明貴族普拉夫津和斯塔羅東保護下,終於和貴族軍官米朗結婚;普羅斯塔科娃因虐待農民和孤女被法辦,財產也交官代管。
作者真實地刻畫了普羅斯塔科娃這個農奴主的形象。她橫暴、奸詐、愚蠢、狠毒。她對農奴進行敲骨吸髓的剝削,農奴出身的保姆在她家工作了40年,所得的酬報是“一年五個盧布,外加每天五記耳光。”她虐待周圍的一切人,包括她的丈夫,卻十分溺愛兒子米特羅方,一心希望他娶上成了巨富的索菲亞。在母親的教養下,米特羅方是個隻會吃喝玩樂的紈絝少年,他已經16歲,念了3年書,卻不會加減乘除。他利用母親的溺愛裝病逃學,捉弄仆人。他善於見風使舵,並像普羅斯塔科娃一樣凶暴狡黠(“米特羅方”,希臘文的意思是“像母親”)。劇中的正麵人物如斯塔羅東、普拉夫津等都寫得不成功。喜劇的結構簡潔緊湊,是按古典主義的三一律寫成的。
亞曆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拉吉舍夫(1749~1802)出身貴族,青年時代在德國留學,受到法國啟蒙學者盧梭、馬布裏等的影響,成為具有民主思想的唯物主義者。他回國後,普加喬夫起義和政府的血腥鎮壓使他認識到沙皇統治的反動性,並用批判的眼光重新估價了法國啟蒙思想家的見解。俄國多次對外戰爭,連年饑荒,美國和法國的革命先後爆發,這些事件也促使他考慮俄國的現實和未來。他寫過哲學著作、政論和文學作品,共中最重要的是《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1790)。本書出版後,他立即遭到逮捕,被判處死刑,後改為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直到晚年才被召回。1801年,他參加了政府的法律編纂委員會的工作。次年自殺,以抗議沙皇對他的新迫害。
《旅行記》出版後不久就傳到宮中,葉卡捷琳娜二世在盛怒中往書頁上批道:拉吉舍夫“把希望寄托在農民造反上麵”,“比普加喬夫更壞”。
這部作品在俄國一直被列為禁書,但仍以手抄本形式到處流傳,對十二月黨人和普希金起過很大的影響。
普加喬夫起義後,俄國也產生了感傷主義文學。感傷主義在俄國是貴族地主階級精神危機的表現。它雖然促進了俄國散文的繁榮,對豐富文學語言和心理描寫的技巧有一定貢獻,但是這一流派的作品美化貴族地主,企圖掩飾地主和農奴之間的對立關係,也有其消極的一麵。
卡拉姆辛(1766~1826)被認為是這一流派的代表,他的中篇小說《可憐的麗莎》(1792)敘述農村少女麗莎被貴族少爺艾拉斯特遺棄以至自殺的故事。作者同情麗莎的不幸,對她的心理活動寫得比較生動,文筆流暢。但他站在貴族立場,用“命運”來為艾拉斯特辯護,極力抹殺造成麗莎的悲劇的社會原因。
18世紀俄國文學的成就雖不如同時期的西歐國家,但就俄國本身來說,仍是一大進步。它在思想和藝術上都為19世紀俄國文學的大步躍進作了準備。
意大利文學
17世紀意大利在西班牙占領下,政治分裂,經濟衰落,天主教宗教裁判所壓製思想言論,文學嚴重脫離現實,極端形式主義的馬利諾詩派盛極一時。
18世紀初葉,奧地利代替了西班牙的統治,在新的外族壓迫下,意大利仍然是一個分裂衰弱的國家。從17世紀末年到18世紀中葉,在詩壇上占統治地位的是阿爾卡底亞詩派,這個詩派和它所反對的馬利諾詩派同樣嚴重地脫離現實,它所提倡的田園詩是一種缺乏思想性的、形式主義的文學。從18世紀中葉起,意大利出現了將近半世紀的和平局麵,奧地利統治者和意大利的公侯們在政治上作了一些改革,經濟有了發展。資產階級較前壯大,民族意識日益覺醒,法國啟蒙思想傳播到進步的知識分子中間,意大利文學出現新的繁榮。啟蒙思想在意大利被看作是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繼續和發展,但是人們對待社會現實不采取革命態度,而采取溫和的批判態度,這反映了當時意大利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例如,詩人帕利尼(1729~1799)就在他的作品中以溫和的嘲諷筆調去描繪貴族生活的空虛無聊。他的詩裏也顯示出舊的阿爾卡底亞詩派的形式和新的啟蒙思想內容之間的矛盾。意大利民族意識的覺醒、政治熱情的高漲,最鮮明地反映在阿爾菲愛裏(1749~1803)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