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延遲滿足會讓孩子不快樂嗎?(1 / 1)

陳女士的煩心事:我常常帶著兩歲的寶寶出去玩,每次經過門口的小賣店,寶寶都會要買零食,一旦不給他買,他都會大哭大鬧,甚至在地上打滾,拿他沒有辦法,也隻能每次都滿足他。現在變本加厲了,在外麵無論看上了什麼,寶寶馬上就要,我在擔心,這樣下去真不是辦法。

分析:

其實,我們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孩子麵對各種“誘惑”需要滿足,或者在不允之後大哭大鬧的時候,家長倘若一味讓其得到滿足,勢必會讓孩子養成一種思維定勢:我要什麼就有什麼,或者,隻要哭,什麼都會有的。在這種思維定勢下,孩子們的行為也隻會變本加厲。

比如經過玩具店,孩子隻要相中了哪個玩具,都會將其買回家;比如在超市,孩子想吃零食,家長也會不顧超市工作人員的製止,滿足孩子,如此等等,孩子就是一個寶,無論在哪方麵都不能虧待。

很顯然,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注定是會出現很多問題的。其關鍵就是沒有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更沒有讓孩子學會自我延遲滿足。

人類欲望的滿足,可以分為幾種: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即時滿足、超量滿足。好的教育總是提倡“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是愚蠢的行為,“超量滿足”則是浪費的舉動。

親身經曆:

帶晨晨去超市逛玩具店的時候,晨晨看上了一套兒童籃球玩具,在那裏投了好久的籃,最後離開的時候,他問我:“爸爸,我們把它買回去吧!”

我當時並沒有答應,我問他:“你真的很喜歡嗎?”

“是的。”

“那爸爸看看價格。”說完,我拿起來看上麵的標簽,上麵標注著78元。

“晨晨,好貴的哦,我們還是下次買吧!”

但晨晨並沒有答應,他還是想帶走這個喜歡的玩具。

我繼續給晨晨做思想工作:“晨晨,爸爸身上也沒有那麼多錢,不如你回家去寫文章,賺了錢再來買,好嗎?”

晨晨見我也沒帶錢,也知道沒辦法,隻能同意了。

回到家後,晨晨就要我打開電腦,他說他要寫文章賺錢買籃球玩具。

後來,過了一個多月吧,我讓妻子在淘寶網給晨晨買了一個同樣的,價格便宜了不少。我告訴晨晨:“這是你自己寫文章賺錢買來的。”

晨晨非常開心,也非常自豪。

在我的協助下,晨晨將籃球架裝好,把小籃球打好氣,在家玩得不亦樂乎。

還有一次,晨晨因為每回在幼兒園放學後都會說肚子餓,妻子見晨晨可憐,就經常在幼兒園門口給他買點餃子、粽子之類的食品。

一日,我去接晨晨,剛走到幼兒園門口,看到賣食品的小攤子,晨晨又跟我說肚子餓了,想吃東西。

這一次,我並沒有滿足他。晨晨當時就含著眼淚準備哭鬧,我當時也有馬上滿足他的衝動,但轉而一想,不能老這樣滿足他。

於是,我告訴晨晨:“不能每天都在幼兒園門口買東西吃,外麵的東西不好吃,也不衛生,經常吃會生病的。”

晨晨一聽到“生病”二字,要求也沒那麼強烈了。

我又告訴晨晨:“如果你哪天表現非常好,爸爸媽媽獎勵你的時候,再給你在門口買吃的。”

晨晨答應了之後,我便把電話給他,說:“你打電話給媽媽,要她趕緊做好吃的,我們回家就吃。”

打完電話之後,我和晨晨邊玩邊回家,一路上非常開心,他也並沒有因為沒有得到滿足而不開心。

Δ如何訓練孩子自我延遲滿足

第一步,積極應答而不立即滿足。當孩子們呼喚家長,需要家長的時候,不要立即跑過去,而可以及時應答,但慢慢走過去,稍微延遲幾秒。

第二步,不要立即滿足孩子生活中的各種需求。比如買玩具,孩子看上了,可以下次再來買,或者先玩玩其他的再來買,必須要給一個滿足的時間。

第三步,學會拒絕孩子的要求。孩子有很多要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對於合理的要求,可在堅持延遲滿足的前提下,給予滿足;對於不合理的要求,要堅決拒絕。

第四步,從外部被動的延遲滿足,到培養孩子自我延遲滿足的能力。孩子想吃零食,可以先給,並要他飯後再吃;或者在生活中多給他一些這樣的“考驗”:你現在想吃糖隻有一顆,如果你等明天吃的話就有五顆,讓孩子慢慢得到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