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塞是熱愛東方文化的作家,崇拜中國古代的許多哲人。他曾以中國曆史為題材寫過一些散文和童話,還在許多著作中讚美孔子、老子和莊子的學說,認為它們的價值可以與希臘、羅馬和基督教文化相媲美。而《玻璃球遊戲》一書對《易經》、《呂氏春秋》和老莊哲學作了大量引用和評述通過。主人公克乃西特之口體現了作者對中國古老文化的景仰。

海塞的作品側重從精神和心理領域來描寫和分析他所處的資產階級社會。在創作方法上他受浪漫主義詩歌和心理分析學影響較大,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的一個騎士”。他的主要作品都發表於20世紀上半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他主要是整理、編輯、出版自己早年和中年時期的作品。直到1977年,他的作品已出了40多種外文譯本,是當代國際文壇上備受重視的作家之一。

施特恩海姆

施特恩海姆,1878年生於萊比錫一銀行家家庭。少年時期在漢諾威和柏林求學,1897~1902年先後在慕尼黑、格廷根、萊比錫、弗賴堡等大學攻讀哲學和文學史。1903年同弗蘭茨·布萊在慕尼黑創辦雜誌《許佩裏翁》,並從事戲劇創作。

1912年以後,施特恩海姆輾轉於德國、比利時、荷蘭、瑞士等國。他的某些劇本和小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魏瑪共和國以及希特勒法西斯時代,因“有傷風化”的罪名而被“封殺”,他被迫流亡比利時,晚年因疾病纏身,而消聲於德國文壇。

施特恩海姆的戲劇創作旺期,正值德國表現主義文學盛行之時。他以誇張、怪誕的手法諷刺德國資產階級社會的小市民習氣。他的代表作是一組題名為《資產階級英雄生活》的連續性喜劇,其中3部曲《褲子》(1911)、《勢利小人》(1914)和《1913年》(1915),是德國20世紀初威廉帝國時代最尖銳的社會批評劇。它們刻畫了一個普通小市民人大資產階級和貴族行列衰敗的過程,形象地揭露了資產階級虛偽的生活和醜惡的嘴臉。上演時取得了強烈的舞台效果。這組連續劇的優秀作品還有《盒子》(1912)和《公民施佩爾》(1914),前者以爭奪遺產為題材,揭露小市民在道德上的墮落;後者以諷刺的筆調描寫一個無產者“上升”為小市民的故事。施特恩海姆這一組連續劇被稱為帝國主義時期德國資產階級社會喜劇。作者常常采用格言或電報式的語言,因而增強了戲劇的諷刺效果。

施特恩海姆的中、短篇小說全收在3卷本的《世紀初葉紀實》(1926~1928)裏,表現了作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的現實失望的情緒。

德布林

德布林,1878年8月10日生於斯德丁。父親是猶太商人。他早年在雷根斯堡和柏林行醫,曾發起創辦表現主義雜誌《風暴》。

1918~1920年,德布林是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黨員,1921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直到1930年。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權後,他遭通緝,作品被查禁。1936年取得法國國籍,並在法國情報部供職。1940年經葡萄牙去美國。1945年法西斯德國崩潰後,在法軍占領區從事文學和文化政治工作。1946~1951年在巴登——巴登編輯出版文學雜誌《金門》。1949年參與創立美因茨科學院,任副院長。他因對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的社會和思想發展感到失望,1951年去巴黎,1956年回德國休養。1957年6月26日在弗賴堡附近的埃門丁根逝世。

德布林對20世紀德國小說藝術的發展有突出貢獻。他吸收了20世紀以來歐洲小說藝術的各種手法,《王倫三跳》(1915)、《華倫斯坦》(1920)、《山、海與巨人》(1924)是他早期創作的著名長篇小說。《王倫三跳》以18世紀的中國為背景,描寫平民百姓的苦難,表現精神與權力、個人與集體的矛盾對立,影射德國現實。長篇小說《柏林,亞曆山大廣場》(1929)以接近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一個運輸工人弗蘭茨·畢伯科普夫出獄後想改惡從善而不得的故事。他在流亡國外時期創作了傳記體社會批判小說《不予赦免》(1935),描寫一個市民為剝削者充當幫凶,反對人民大眾,最終導致毀滅。此外,還寫了批判殖民主義製度罪惡的《亞馬孫河》3部曲(1935~1948)和描寫德國十一月革命的4卷本長篇小說《1918年11月》(1937~1950)。後來他又創作了批判法西斯主義思想流毒的長篇小說《哈姆雷特或漫漫長夜有盡頭》(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