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他的詩表現了對德國前途的極大關注。主要詩集有《返鄉》(1946)、《德國十四行詩,1952》(1952)、《世紀中葉的步伐》(1958)。此外,還創作了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國歌的歌詞。他也致力於文學理論、特別是詩歌理論的研究,先後發表了《保衛詩歌》(1952)、《詩的信仰》(1954)、《詩的力量》(1955)、《詩的原則》(1956)等著作。

薩克斯

薩克斯原名萊奧妮·薩克斯,生於柏林一猶太工廠主家庭。她很早開始寫詩,並喜好音樂、舞蹈。1921年處女作《傳說與故事》出版。她早期的詩歌、戲劇、小說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1933年以後,薩克斯在法西斯排猶恐怖中隱居了7年,研究希伯來和德國的神話故事。1940年在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孚的幫助下逃出納粹德國,流亡至瑞典。此後她定居斯德哥爾摩,加入瑞典國籍,從事瑞典現代詩歌的德文翻譯工作,並繼續寫作。薩克斯的詩歌主要是描寫歐洲猶太人在法西斯統治下的遭遇。如《在死亡的寓所中》(1946年在柏林出版)、《星辰黯淡》(1949年在荷蘭出版)。1951年出版的詩劇《艾利》,描寫納粹士兵對波蘭的蹂躪。1959年出版的《逃亡與變遷》,進一步確立了她在詩壇的地位。1966年薩克斯與以色列作家阿格農一同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猶太民族的文化傳統及其悲慘命運,個人的不幸遭遇,對薩克斯的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迫害、集中營、逃亡、無家可歸是她詩歌的主題,詩中充滿殉道精神和濃厚的宗教神秘色彩。晚期作品中曆史性題材逐漸減少,大多表現劫後餘生者的心境。她的無韻詩節奏和諧,隱喻含蓄,情調憂傷。其他重要詩集還有《無人再知曉》(1957)、《進入無塵之境》(1961)、《死亡依然在慶生》(1961)、《熾熱的謎語》(1964)和《尋找生存者》(1971)。

漢斯·法拉達

漢斯·法拉達原名魯道夫·迪芩,1893年7月21日生於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父親是地方法官。法拉達在柏林、萊比錫上完中學,當過編輯、記者,後從事寫作。他的一些作品在納粹時期遭查禁,麵對法西斯分子的瘋狂迫害,他並未逃亡國外,而是蟄居在梅可倫堡的費爾德貝格莊園裏,以淡泊名利;納粹政權崩潰後,法拉達移居柏林專事寫作,不久便逝世。

法拉達的早期作品摻雜了大量的表現主義手法,藝術上未獲成功。繼而他一反初衷,深入到最平凡、最基本的生活中去,探索“小人物”,從而於1932年寫出了力作《小人物,怎麼辦》,小說很快被譯成20多種文字,並兩次被搬上銀幕,也使作者贏得了世界聲譽。法拉達的“小人物”代表了一定的社會階層,他們無權無勢,受到命運的隨意擺布,可他們往往也不堪淩辱與歧視,試圖起來反抗。這一時期法拉達接連創作了好幾部同類主題的長篇小說,如《用洋鐵罐吃飯的人》、《小人物,大人物,陰差陽錯》、《人往高處走》、《沒人愛的人》等。

法拉達的後期作品具有強烈的反法西斯主義傾向,如《狼群中的狼》、《每個人都孤獨地死去》。但就藝術上的影響來說,“小人物”的塑造是法拉達所有作品中最有特色、最為成功的,因此後人在文學史上給了他一個“了不起的小人物作家”的美譽。

在德國那些最黑暗的歲月裏,進步作家遭到封殺,法拉達由此轉向兒童文學創作,但他的兒童文學也往往是帶有哲理、隱射和諷喻性的,如《一個投入大自然懷抱的錄事童話》、《霍佩爾邋遢鬼,你在哪裏》以及《穆爾克國的故事》等,這些作品表現出作者對善戰勝惡、光明戰勝黑暗的信心,其中告密者螞蟻、凶惡的貓、憎恨人類的大老鼠等動物也成了他童話裏的代表形象。當然,他也不忘記將他的“小人物的寫作手法”糅合到他的童話中,而這些“小人物”在這裏便成了貪婪的、好惹是生非的大老鼠、愛小偷小摸的熊等,但它們是一群決不會傷害人的“小市民”。

因為法拉達在兒童文學方麵取得的成就,德國文學史上也稱他是“和他同時代的優秀兒童文學家麗莎·特茨納(1894~1963)、庫爾特·克萊貝爾(1897~1959)、埃裏希·凱斯特納(1896~1974)並駕齊驅”的人物。

容格爾

容格爾,出生於1895年,他青年時代參加過法國駐非洲殖民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當過誌願兵,晉升為中尉,負重傷後獲“不怕犧牲的指揮官”勳章。1919~1923年任國防軍軍官。

1923~1925年間,容格爾在萊比錫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學習自然科學和哲學。後來,他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編輯出版過宣揚民族主義思想的報刊,如《新民族主義周刊》(1926)、《德國民族主義者戰鬥報》(1926~1927)、《民族主義青年報》(1927~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