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羅姆》(1974)和《監護》(1979),在題材上是兩部相聯係的小說,是伯爾遭到警方迫害與新聞界圍攻而寫。前者描寫一個勤勞誠實、不入社會流俗的年輕女傭人,遭到新聞界的誹謗、侮辱,於忍無可忍之中開槍殺人。後者描寫一個軟弱而善良的報界百萬富翁,陷入政局與警察當局的圈套,被迫成為叛逆者。作者在這兩部小說中,對西德新聞界和警察的不義之行進行了批判。
伯爾的小說創作遵循現實主義傳統,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西德戰後發展各個階段的重要現象。他擅長運用回憶、內心獨白、象征、怪誕的聯想等手法。60年代以來,更強調事件的客觀真實性,多采用新聞紀事手法。他還寫了不少雜文、隨筆和廣播劇。
京特·格拉斯
京特·格拉斯,1927年出生於德國但澤市。父親是德國商人,母親為波蘭人。1944年,尚未成年的格拉斯被征入伍,1945年負傷住院,戰爭結束時落入美軍戰俘營。戰後曾從事過各種職業,先當農業工人,學習過石雕和造型藝術,後成為職業作家、雕刻家和版畫家。他是“四七”社成員,政治上支持社會民主黨,主張改良。在1970年社會民主黨上台執政時,曾積極投入支持勃蘭特競選的活動。他的政治態度和作品中過多的色情內容曾在國內外引起過不少批評。
格拉斯的創作活動從詩歌開始,自1956年起發表3部詩集《風信雞之優點》、《三角軌道》等,同時創作了荒誕劇《洪水》(1957)、《叔叔、叔叔》(1958)、《惡廚師》(1961)等。其中反響較大的是關於1953年柏林事件的《平民試驗起義》(1966)。
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小說。1959年問世的長篇小說《鐵皮鼓》使他獲得世界聲譽。此外還有《貓與鼠》(1961)、《非常歲月》(1963,亦譯《狗的年月》),合稱為《但澤三部曲》,成為一幅描繪德國社會生活的畫卷。長篇小說《鰈魚》(1977)和《母老鼠》(1986)都繼續使用了怪誕諷刺的手法,將現實、幻想、童話、傳說融為一體。《蝸牛日記》(1972)則為一部紀實體的文學作品。
格拉斯為當代聯邦德國重要作家,語言之新穎,想象之豐富,手法之獨特使他在當代世界文學中占有一定地位,曾多次獲獎,幾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格拉斯
格拉斯,1927年10月16日出生在但澤一個小商家庭。1944年被征召入伍。次年受傷被俘,1946年獲釋,當過農業工人、礦工、爵士音樂師、石匠學徒。1949~1953年先後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和西柏林造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雕塑和繪畫。從1956年起他成為職業作家,“四七社”成員。
格拉斯主張“永恒的改良”,理論上是所謂“融合論”的擁護者。藝術上主張用“過分尖銳的現實主義手法使被描寫的對象擺脫一切意識形態”,反對把文學的作用“降低為革命的侍婢”。他自稱是“伯恩施坦的追隨者”,反對用暴力改變現狀和社會關係,他的詩歌創作深受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影響,大多反映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的憎惡,在韻律方麵有強烈的節奏感,富於激情與聯想。他的代表詩集有《風信雞的長處》和《三角軌道》。
他的早期主要劇本有《還有十分鍾到達布法羅》(1954)、《洪水》(1957)、《叔叔,叔叔》(1958)、《惡廚師》(1961)、《平民試驗起義》(1966)和《在這之前》(1969)。劇作受法國荒誕派戲劇影響,其中《平民試驗起義》被稱為“紀實戲劇”,表現1953年6月17日東柏林工人暴亂事件。
他創作的小說,在西德文學界有廣泛的影響。長篇小說《鐵皮鼓》采用第一人稱倒敘手法,追溯了1924~1954年德國的曆史,通過奧斯卡“不平凡”的經曆和腐朽的生活,揭示了希特勒法西斯的殘暴和腐敗不堪的社會風尚。作品問世後受到讀者和批評家的讚揚,被譽為50年代西德小說的一個高峰。但也有人認為它在兩性描寫方麵過分露骨帶有低級趣味。
中篇小說《貓與鼠》(1961)由13個獨立的但又相互關聯的章節組成,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與社會的矛盾,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風氣。
長篇小說《非人的歲月》(1963)共分3篇,分別由3個人敘述。通過阿姆塞爾和馬特恩之間的友誼,揭露和批判了納粹軍國主義的罪惡與無恥,表達了作者對西德社會現狀的不滿與厭惡。它與《鐵皮鼓》、《貓與鼠》合稱為《但澤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