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區報告文學具有鮮明的特點。此時,先是一場關係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戰鬥,接著是關係到中國的兩種命運的偉大曆史決戰。而解放區,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扭轉乾坤的根據地,是當時走在時代前麵的地區。這種曆史條件極有利於報告文學的繁榮興盛。這時,許多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都寫報告文學。其側重點是表現解放區軍民在黨的領導下的英勇鬥爭事跡和解放區的新社會生活。由於事跡感人、描寫真切,有其獨具的魅力。當時一些以真人真事為基礎的小說,其實更象報告文學。周而複、華山、劉白羽、黃鋼等都在創作上取得顯著的成就。
解放區報告文學是偉大曆史的記錄。它較之新聞報道要細致、具體得多,而且是藝術化了的。它較之小說又具有反映現實及時性、廣闊性和更有真實感等優越性。因此,確有別的文學體裁所無法取代的作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曆史畫麵,有許多被保留在報告文學中。如果缺了這樣一個文學樣式,從全麵、真實地表現那個曆史轉折時期來說,將會是很大的遺憾。
《冀中宋莊之戰》(周遊)記述冀中平原我八路軍兩個連的戰士依據一座孤立的村莊,對抗2500多裝備精銳的日軍,堅持戰鬥14小時,最後勝利突圍。這次戰鬥殲滅日冀渤特區司令官阪本旅團長以下1100餘人,自己僅傷亡73名,創造了1942年冀中反“掃蕩”中神跡般的戰役。作者說;“複寫由血肉所創造的如此雄奇壯偉的場麵,是難以圓滿傳達出它本身的完美性和生動性的。”但它畢竟讓我們看到了人民軍隊那無私無畏、英勇善戰的英雄事跡,直到今日仍有巨大的振奮人心的力量。這雖是一次小戰鬥,卻具有典型意義,可以以小見大地反映抗日戰爭中我軍的戰鬥業績。華山的《窯洞陣地戰》,記述著名的山西武鄉窯洞保衛戰,從另一方麵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民抗戰的雄偉風貌。
《李家溝反維持記》(袁潮)、《碉堡線上》(華山)則描寫特殊形式的對日鬥爭。前者記述了20世紀40年代初河北邢台一個村莊的群眾懲處漢奸保長,搞假維持,直到組織民兵,拔掉敵偽據點的全過程。後者是寫武工隊鬥爭的,通過一位遊擊隊長在敵占區神出鬼沒地活動,甚至他負了傷可以住進日寇的醫院養傷而不被發覺,表現了人民武裝的極富傳奇性的神奇事跡,使人對這些英雄深為敬佩。戰爭的力量來源於人民群眾,不少報告文學記述了生動的軍民血肉關係。
《“不要殺他!”》(韓塞)記述八路軍某部路過新解放區欒平縣時,因群眾不了解八路軍而逃散。副班長、戰鬥英雄郭桂生為動員民夫追趕百姓,鳴槍三響以示威嚇,不幸打死山上的青年農民王華亭。按照軍紀,部隊決定將郭桂生就地槍決。臨刑之際,突然全場百姓都站立起來,華亭之母首先喊出:“不要殺他!”她摔倒在地,用膝蓋爬上前去抱住郭桂生。全村群眾強烈要求留下他來殺敵人。當時如堅持原判,便會違背群眾意願,因此部隊領導臨時決定赦免了郭的死刑。這篇報告文學比起同名的歌劇更具有感人的力量,當年不知多少革命同誌為如此深明大義的百姓和軍民間骨肉般的深情而激動得熱淚盈眶!
劉白羽、吳伯簫等合寫並由周而複執筆的《海上的遭遇》,則記述新四軍51名幹部從海上赴延安學習時,遇到敵人三艘巡邏艇的追擊,遭受慘重犧牲,人人剛強堅毅,絕不屈服。
白朗的《八烈士》記述了東北抗日聯軍8位女戰士,被敵人包圍後一起英勇地跳入牡丹江,寧死不當俘虜的浩然正氣!報告文學既描寫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偉大勝利,也寫了為取得這勝利所付出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