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堂吉訶德(1)(2 / 2)

途中,桑丘遇見了神父和理發師。他們設計找來一位少女裝扮成一位落難公主,把堂吉訶德騙下山來,放在牛車上押回家去。此後,堂吉訶德又多次攜桑丘外出遊俠。為了使自己武力超群,他依法炮製了一罐神油,主仆二人服下後翻江倒海,上吐下瀉,差點兒送了小命。可有一次,他們居然做了一件好事,成全了一對被拆散的情人。不久,他還使桑丘當上了“總督”。原來,有位公爵聽了堂吉訶德和桑丘的遊俠生活,故意拿他們尋開心。公爵派桑丘到自己屬下的一個小鎮當海島總督,並布置疑案捉弄他,最後派手下人裝做敵人進攻“海島”,把他打得頭破血流。桑丘吃了眼前虧,再也不想當“總督”了。與此同時,堂吉訶德在公爵府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戲弄。最後,主仆二人在巴塞羅那遇到了大學生加爾拉斯裏裝扮的“白月騎士”。“白月騎士”要求和堂吉訶德比武。堂吉訶德敗北後,隻得服從命令,停止遊俠活動。臨終,他回光返照,承認自己不是騎士堂吉訶德,而是善人吉哈諾。

塞萬提斯一再聲明,他寫《堂吉訶德》是為了諷刺當時盛行的騎士小說,“把騎士小說的那一套掃除幹淨”。其實,作品的實際效果遠遠超出了這一“宗旨”,這早已成了塞學的一句套話。小說通過堂吉訶德的遊俠冒險,描繪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社會的方方麵麵,展示了封建統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傾向,表現了強烈的人道主義和理想主義精神。

盡管堂吉訶德模仿騎士行俠冒險是可笑的,然而,他同情弱者、疾惡如仇、追求真理、不畏艱難的品格卻是十分崇高偉大的,它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道德力量。這種將喜劇和悲劇、滑稽和崇高體現於同一人物(包括桑丘)的寫法是劃時代的。因此,《堂吉訶德》在塑造人物的高度和力度方麵,都比前人前進了一大步。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給予它以高度評價。

然而,《堂吉訶德》的貢獻並不為同時代讀者所承認。一個世紀以後,它的光輝才逐步照耀到歐洲及整個世界。

片段精讀

堂吉訶德離開客棧的時候當是已經天色微明。他由於終於受封為騎士而誌滿意得、喜不自勝,真可謂人逢喜事累死馬。不過,他想起了店主關於必須帶上一應物品的忠告,特別是現金和襯衣,就決定回家去籌辦,然後再找個侍從。至於侍從,他打算請那個農夫街坊來做。此人家境貧寒而且子女很多,當個騎士侍從倒是滿合適的。主意一定,他就驅策著若昔難得朝自家的村子走去。馬戀舊槽,走得輕快,仿佛蹄不沾地一般。

沒走多遠,他就覺得模模糊糊地聽到右手邊的樹林裏好像有人在哭嚎。於是,他就想道:“感謝蒼天有眼,這麼快就為我提供了機會,讓我可以履行職責和得酬壯誌。這聲音,不論是發自男人還是女人,肯定是弱者,需要我去救助。”接著,他就一勒韁繩,讓若昔難得朝那聲音傳出來的方向走去。進入樹林之後沒走幾步,他就看到一棵橡樹上拴著一匹騍馬、另一棵樹上綁著一個半大孩子。那孩子光著膀子,至多不過十五歲的樣子,正在連聲嚎叫,而且不無緣由,因為一個身高體壯的農夫在用皮帶抽打,邊打還邊嗬罵和數落,教他“少嚼點兒舌根、多長點兒眼色”。那孩子不住聲地央告:

“再也不敢啦,我的老爺,我對天發誓,再也不敢啦,從今以後,保證小心看羊。”

見到這種情景,堂吉訶德怒聲喝道:

“大膽無禮的騎士,跟不能還手的人逞能算什麼本事。請您上馬,端起長矛(拴馬的樹邊還真的杵著一根長矛),我會讓您明白,您的舉動實屬怯懦行為。”

看到眼前突然冒出來了那麼一個全副武裝的人物用長矛指著自己的鼻子,那農夫被嚇得魂不附體,連忙好言答道:

“騎士先生,我在教訓這孩子,他是我的夥計,在這一帶放羊,可是太不經心,每天都丟一隻。疏忽也好,搗鬼也好,我教訓教訓他,他就說我沒安好心,想賴他的工錢,憑天理、憑良心,他是在胡說。”

“卑鄙小人,他會在我麵前撒謊?”堂吉訶德說道,“頭頂上的太陽可以作證,我真想用這杆長矛戳您一個透心窟窿。別再廢話,馬上付他工錢,否則,老天在上,我立刻就結果您的性命。趕快把他放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