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喬治·桑(1802~1876)從創作婦女問題小說到社會問題小說,再發展到寫田園小說。《康素愛蘿》(1842~1843)在18世紀歐洲黑暗醜陋的現實背景中,塑造了一個不慕虛榮、不畏強暴的女歌唱家形象。《安吉堡的磨》(1845年)反映了作者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魔沼》(1846年)是作家最成功的田園小說,讚美了生活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農村田園生活裏的善良質樸的農民。

阿爾弗雷·德·繆賽(1810~1857)的詩歌感情真摯,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1836年)塑造了一個“世紀病”形象沃達夫。

熱拉爾·德·奈瓦爾(1808~1855)的詩歌和小說、大仲馬(1802~1870)的曆史小說均是浪漫主義文學中的佳作。

浪漫主義運動在法國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無論是詩歌還是小說和戲劇,都出現了許多傑作,將歐洲浪漫主義運動推向高峰。

19世紀中期,特別是30和40年代,法國文學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麵。這種繁榮至少體現在二個方麵:

第一,浪漫主義文學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相互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1830年雨果所寫的戲劇《歐那尼》演出成功,盤踞在法國舞台上達200多年之久的古典主義戲劇從此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表現人的正常激情和對生活真實渴望的浪漫主義戲劇,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同年,司湯達的《紅與黑》正式出版,標誌著一種完全不同於先前的、批判和揭露現實醜惡的創作方法誕生了。

第二,這一時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大多都經曆過浪漫主義的創作階段,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透露出浪漫主義文學所特有的激情;而浪漫主義作家因受到批判現實主義日益彰顯的影響,在他們的作品中也加入了對現實黑暗不滿的批判意味。兩者的交相呼應,使法國這一時期文學成為了世界文學園地的一朵奇葩。不過,就時代的先鋒意識而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則無疑是這一時期的主流文學。

法國19世紀30年代的現實主義文學承繼了自文藝複興以來充溢著人文精神的批判意識傳統。從拉伯雷的《巨人傳》中,人們會清楚地體認到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對宗教愚昧的批判,以及對社會弊病的針砭。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直接思想淵源是18世紀啟蒙思想家對現實的思考與認識,從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劄》到伏爾泰的《老實人》,從狄德羅的《修女》到盧梭的《新愛洛伊斯》,我們都可以看出啟蒙思想家對不合理社會現實的指責和控訴。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們要做的工作是將這種批判建立在更廣泛的領域中,表現得更為激烈,觀察得更為細微。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前期代表作家主要是司湯達、梅裏美和巴爾紮克。他們創作的共同特點是都受到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如巴爾紮克還親自參加了標誌著法國浪漫主義戲劇登上法國劇壇的“歐那尼”決戰。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存在著強烈的激情,故事情節多帶有較強的戲劇性。但是這3個作家在創作中卻又具有各自鮮明的特色,在以文學為武器批判法國社會弊端的前提下,司湯達多從政治角度介入生活,巴爾紮克多從經濟角度介入生活,而梅裏美則多從倫理道德和人性角度介入生活。

近代意大利文學

18世紀下半葉,意大利啟蒙主義文學興起,最有成就的是創立了“風俗喜劇”的哥爾多尼。文藝理論方麵的貢獻是標維柯的《新科學》。

19世紀初,民族複興運動對意大利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意大利浪漫主義是這一運動在文學上的產物和反映。浪漫主義者強調文學同時代精神和社會生活的聯係,采用詩歌、曆史劇、曆史小說等體裁,謳歌愛國主義,維護民族尊嚴,抒發人民渴望獨立和自由的崇高理想,詛咒民族壓迫和封建專製,發揮了重要的社會作用。同時,浪漫主義文學也反映出民族複興運動的弱點和領導運動的資產階級政治上、經濟上的軟弱性。不少作家脫離和輕視人民群眾,受基督教思想的影響較深,他們在作品中大都隻是提出民族問題,而回避社會問題;一些作家在革命低潮時期悲觀動搖,有的甚至公開反對革命。

從50年代末葉起,民族複興運動進入更廣泛、深入的時期。以馬誌尼、加裏波第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主張推翻國內外封建主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大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貴族則主張在獨立、統一的基礎上建立薩伏依王朝領導下的君主立憲政權。由於無產階級力量弱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在鬥爭關鍵時刻動搖妥協,大資產階級竊取了民族複興運動的勝利果實。

這樣,反映民族複興運動理想的浪漫主義文學就日益失去現實意義,趨向衰落。廣大中下階層不滿現狀、迫切要求繼續進行社會變革的思想,在文學裏得到了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