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七○團出征前,三營的同誌開始一鑿一斧建刻石碑,為三八五旅七七○團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曆史見證。兩米多高的紀念碑上刻有王維舟旅長的題詞,還有三八五旅其它領導和隴東地委、專署的題詞。
七七○團撰寫了一篇碑文鑿刻於碑上,正麵有一段:“...... 生產之勞動英雄、學習模範與工作模範者全團以數百計。連長鄧仲華,劉海清;排長張久海、朱炎林;班長王德金、吳開祥,戰士竇喜才、李發長、李才榮更是群英中的出色人物。這兩年中,我團犧牲有三人:九連楊全成建築中傷亡;張友成在保衛邊疆戰鬥中流血犧牲;五連李三明操勞成疾,病歿於醫院......”
炎林兩次榮立一等功,無愧於“群英中的出色人物”,碑中所提五連的李三明就是在開荒比賽中倒下的機槍班長。
由於趕刻任務急,石刻碑上也有小誤,竇喜才在一九四三年大生產時就已提為班長,朱炎林在一九四三年一月提為副連長,立碑之前已是二營五連連長,副團長萬科應該是卜萬科。
接到出征命令,七七○團在大鳳川準備了一周,他們臨走前還念念不忘把手頭沒做完的農活安排好,把各種農具和一些物品送給大鳳川的老鄉。
部隊將要出征,旅長發話特許連隊殺豬宰羊讓戰士們在上戰場前好好的吃上幾天。誰都嚐過戰場上有一頓沒一頓的滋味,戰士們為既將上戰場敞開肚皮吃喝,立下殺敵報國的豪邁誓言。
七七○團移交給抗大七分校的豬牛羊牲畜有幾千頭,家禽幾萬隻和幾十萬斤糧食。
炎林來到五連三排,和戰士們一起把杯中的高梁酒灑在這片讓他們流下無數汗水的土地上,懷念為大鳳川生產奉獻出生命的機槍班長李三明同誌。
要走了,戰士們依依不舍,對大鳳川懷有深厚的感情,望著成熟的莊稼和一排排的營房窯洞,他們的眼眶濕潤了,從田間地頭到牛圈豬舍都是他們親手打造。
戰士們最後一次參加勞動,唱起自己創作的開荒歌:“你一鍁我一鍁,比比誰的力氣壯,你一鋤我一鋤,開荒好比一戰場。上戰場啊打東洋,咱們生產為誰忙,為的是打勝仗!打勝仗保家鄉,保家鄉要武裝,抗戰軍民有公糧......”
出發了,離開自己親手創建的家園,戰士們別過頭匆匆而去,再見!大鳳川!再見!三營的同誌們!炎林在三營呆過,和他們有很深的感情,他一麵為三營挽惜一麵又為自己慶幸,要不是去了旅宣傳隊,至今他還留在三營不能上前線。
當七七○團踏上三營灑下辛勤汗水修建的“七.七”石橋,保家衛國的使命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