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恒星探秘(2)(1 / 3)

在太陽中心,由氫轉化為氦的反應不僅發射出可見光的光子而使太陽光芒四射,而且還產生更神秘的、難以捉摸的輻射:太陽靠中微子發出微弱的光。中微子與光子一樣,無重量,以光速傳播,但中微子不是光子,它不是一種光。中微子與質子、電子和中子一樣,具有固有的角動量,或稱為“自旋”,而光子是根本沒有自旋的。對中微子來說,物質無所不能穿透。它幾乎能毫不費力地穿過地球和太陽,隻有極小部分被幹涉物質阻滯而不能通過。在我們朝太陽直視一秒鍾時,有10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眼球。當然,中微子不會像光子那樣停留在視網膜上,而是勢不可擋地穿過我們的頭。奇妙的是,在晚上,我們低頭朝著太陽的方向——地麵時(就好像我們的腳下沒有地球把太陽擋住一樣),幾乎有等量的太陽中微子穿過我們的眼球。像可見光可以輕易地穿透玻璃那樣,中微子可以輕易地穿透地球。

如果我們對太陽內部的認識能像我們所想象的那麼透徹,而且又懂得中微子產生的核物理學,那麼我們就可以準確地計算出單位時間內在單位麵積上所接收到的太陽中微子數量(譬如在我們的眼球上每秒鍾所接收到的中微子數)。然而,要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計算所得到的數據是相當困難的。因為我們不可能捕捉到穿過地球的中微子。但在大量的中微子中會有一小部分與物質相互作用,在條件適當的情況下還是可以檢測到的。中微子偶然問可以將氯原子轉變成氬原子,但質子和中子的總數不變。我們需要大量的氯,才能驗證所謂的太陽中微子流的預言。為此,美國物理學家把大量洗滌液倒進南達科他州利德地區的霍姆斯特克礦井,采用微量化學的方法,從氯中除去新生的氬。從而可推斷:產生的氬愈多,中微子也就愈多。實驗表明,太陽的中微子比計算所預計的要少。

這至今仍然是一個不解之謎。雖然低太陽中微子流不至於危及我們關於星體核合成的理論,但肯定具有某種不可忽視的意義。有的人認為,中微子在從太陽到地球的遷移過程中裂成碎片;有的人認為,太陽內部的核火焰被暫時封閉,緩慢的引力收縮過程是產生現在這種太陽光的原因之一。當然。中微子天文學還是一門非常新的學科。但是,目前我們已經發明了一種奇妙的工具,可以用它直接觀察熾熱的太陽核心。隨著中微子望遠鏡靈敏度的提高,我們還可能觀測鄰近星體深處的核聚變反應。

由於在太陽或者其他星球的核心裏的氫燃料是有限的,氫的聚變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一個星體的命運,一個星體的生命周期的完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原始質量。一個星體在太空中消耗了它的部分物質之後,如果它的質量還有太陽的質量的二三倍,那麼,它的生命循環方式將與太陽截然相同。但是太陽的運數已夠壯觀了。五六十億年以後,當太陽中心的氫全部轉化成氦的時候,氫聚變區將慢慢向外——向熱核反應的膨脹殼——遷移,遷移到溫度約為1000萬度的區域。同時,太陽的自重將迫使其富含氦的核心重新收縮,使內部的溫度和壓力又進一步升高。氦核將更密集地堆集在一起,以致開始互相滲透。盡管存在著電荷間的斥力,但此時近程核吸引力開始起作用。灰燼又變成燃料。太陽將開始第二輪核聚變反應。

這個過程將產生元素碳和元素氧,為太陽在一定的時間內的繼續發光提供新的能源。星球猶如埃及神話中的鳳凰。相傳這種鳥每500年自行焚化一次,然後由灰中再生。在太陽外殼的氫聚變和太陽中心的高溫氦聚變的共同作用下,太陽將發生根本的變化:外層膨脹、溫度降低,變成一顆紅色巨星。它的外表將遠離其內核,結果表麵引力將變得很微弱。它的大氣層將以星球颶風的形式擴散到宇宙空間。當太陽膨脹成一顆紅色巨星時,它將把水星和金星——甚至地球——完全吞沒。整個內太陽係都將被太陽吃掉。

再過幾十億年,地球上的美好時期就會結束。以後太陽將慢慢地發紅、膨脹。整個地球,包括兩極,都將酷熱無比。地球北極和南極的冰冠將消融,整個地球會成為一片汪洋。由於高溫,更多的海水將蒸發到空中,使天空變得霧氣騰騰。因為雲霧遮住了陽光,地球的末日可能向後推延。但太陽的演變是無情的。海水終將沸騰,大氣層勢必蒸發到太空中去,我們這顆行星將遭受到最大的災難。到那時,人類肯定會進化成另一副模樣。我們的後代也許能控製或調節星體的進化,或者隻好卷起鋪蓋,搬到火星、土衛二或土衛六上去住,或者像r·戈達德所設想的那樣,到某個年輕的、充滿希望的行星係去尋找尚未開發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