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婚神星
婚神星是第3號小行星。1804年由德國天文學家哈丁發現。直徑約為195千米(直接測量),質量為2×1022克。軌道半長徑為2·67天文單位,軌道偏心率0·255,軌道傾角13度,公轉周期1594天,自轉周期7小時13分,目視星等8·7等。婚神星的反照率較大,達0·2。
4·灶神星
灶神星是第4號小行星。1807年由德國的奧伯斯發現。直徑約為390千米(直接測量),質量為(2·14±0·2)×1023克。軌道半長徑為2·36天文單位,軌道偏心率0·088,軌道傾角7·1度。公轉周期1325天,自轉周期5小時20分31秒。灶神星的反照率很高,達0·24。目視星等為6·5等。是最亮的小行星。
5·大力神星
大力神星是第532號小行星。為第一個被發現有衛星的小行星。1976年6月7日,在觀測這顆小行星掩恒星時,發現了它的衛星1978(532),大力神星和它的衛星的直徑分別為243千米和45·6千米,相距977千米。
6·伊卡魯斯
伊卡魯斯是第1566號小行星。1949年6月26日由美國天文學家巴德發現。直徑約1·5千米,軌道半徑長為1·08天文單位,軌道偏心率很大,達0·83,軌道傾角為23度。公轉周期1·21年。是距離太陽最近的小行星,近日距離隻有0·187天文單位,比水星更接近太陽。遠日距離約1·98天文單位。每個公轉周期中它的表麵要經曆劇烈的溫度變化。
7·中華星
中華星是第1125號小行星。1928年11月22日由中國天文學家張鈺哲在美國工作時發現,並根據張鈺哲的建議命名為“中華”。中華星的軌道半長徑為3·1465天文單位,軌道偏心率0·2025,軌道傾角為3·03度,平均衝日星等18·4等。
小行星的命名
2001年10月6日,在北京師範大學校園,國家天文台副台長王宜宣布:“經過了中國科學院的特別批準,將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北師大星’,用於慶祝北師大的百年校慶,以彰顯北師大在中國教育科技事業方麵的重要貢獻。”此前,2001年7月,有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金庸星”。璀璨的星空中,還有“巴金星”、“陳景潤星”、“希望工程星”等小行星在沿著自己的軌道運行,它們早在1999年就得到了命名。
小行星可以由發現者進行命名,最終需得到世界公認。對小行星命名既是為了科研工作的方便,也是鼓勵觀測者投身於小行星發現領域。天文學家們觀測到一個小行星後,不能馬上確定它是顆新的星,不知道別人是否發現過,這時就需要給它一個臨時編號,這是第一個名字。這同一顆小行星在不同的夜晚被觀測到,並報告國際小行星中心之後,確認了它是個新的,它會得到第二個名字——一個國際統一格式的“暫定編號”。當一個小行星在至少4次回歸中被觀測到,並且它的運行軌道被精確確定後,這個新的小行星就有了第三個名字——國際小行星中心給的永久編號。比如,“北師大星”的永久編號為第8050號,“金庸星”的永久編號為第10930號。一顆小行星的第四個名字,按照慣例,由發現者在發現10年內命名。
早期小行星的命名多選自神話中的人物,後來演變為發現者表達自己意願的方式。當然,小行星的命名有一定的規範,比如政治家、軍事人物或者政治、軍事事件必須在逝世或出生100年以後才能命名。所有小行星的命名,必須經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由13人組成的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準,由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通報國際社會。截至2000年,北京天文台施密特小行星組,已經有了275顆小行星的命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