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夾縫中求生存,閻錫山說:我不亡於共,便要亡於蔣(1 / 3)

在群山環繞的晉中盆地的北端,矗立著一座曆史悠久的城市——太原。太原,古稱晉陽,簡稱並,是山西省省會,華北著名的重工業基地。它東傍太行山,西依呂梁山,東西兩山對峙向北合攏環抱,汾河從北向南縱貫市區中心,形成南北狹長的帶狀城市。由於太原地勢險要,資源豐富,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晉陽城創建於公元前497年,自春秋以來數十個朝代,一直是北方的重鎮,曾作為趙國都城、秦漢重鎮、北朝“霸府”、盛唐“北京”、五代要壘、宋元時的“錦繡太原城”、明清邊城。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它又成了閻錫山的首府。

在山西和河北交界處,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山峰——五台山。《水經注》載:“五台山其山五台巍然,故曰台。”又名五頂山,又名五峰山,又名清涼山。《華嚴經》上說:“清涼山者,即代州雁門五台也。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名清涼。”五台,一為中台,又名翠岩峰;一為東台,又名望海峰;一為西台,又名掛月峰;一為南台,又名錦繡峰;一為北台,又名葉鬥峰,為五台山主峰,也是華北最高的山峰,海拔3058米。自東漢以來,五台山就是中國佛教的一大聖地,它與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1883年10月8日,閻錫山出生在離五台山不遠的五台縣河邊村文昌堡。環繞著風景秀麗的五台山,有一條在中國北方頗有名氣的河流——滹沱河,滹沱河緩緩地流過文山腳下,與一條從西南方向湍湍而來的牧馬河彙合了。就在這兩條河交彙的地方,坐落著一個近千戶人家的大村莊,這便是河邊村村名的來曆。河邊村的屋宇建築,按地理形勢和家族宗祠自然形成了18個堡子,而且名稱各異。閻錫山出生在永昌堡,由於這個堡子裏建有一座文昌閣,因而當地百姓習慣把它稱為文昌堡。

閻錫山,字百川,號壟地,乳名叫萬喜,人稱“萬喜子”。萬喜子6歲時,他的母親曲月清去世了,父親閻書堂續娶了陳秀卿。但繼母堅決不養萬喜子,被掃地出門的他隻好由外婆領去撫養。年幼的萬喜子為此飽受了寄人籬下之苦,使他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小時候,他的性情就非常剛烈。他有時沉默寡言,有時異常狂暴,有時十分馴順,有時放蕩不羈。9歲時,他的外婆和舅舅送他到一家私塾念書,老塾師給他起了一個他沿用一生的名字:錫山。16歲那年,他隨父親到縣城自家開設的“吉慶昌”錢鋪學商。在兩年多的時間裏,他明白了什麼是“精打細算”、“唯利是圖”和“投機鑽營”。這段時間雖然不長,但對他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紀30年代初期,南京出版的一家報紙曾經刊登過一幅這樣的漫畫:閻錫山身穿團花馬褂,頭戴瓜皮小帽,一手舉著一架算盤,一手拿著一張委任狀。這幅漫畫便是對他的最真實的寫照。

大約在他18歲那年,他的父親破產了,父子二人跑到太原躲債。他在柳巷“裕盛店”裏當上了小夥計。一天,在太原繁華的街道上,他目睹了清廷官員的炫赫聲勢,羨慕不已。也許從那一刻起,他便立下了“躋身官場,光耀門庭”的勃勃雄心和誌向——這原本是舊時代很多中國青年人的遠大抱負。

1904年,清政府選派大批青年到國外留學,閻錫山應試錄取。他和山西武備學堂的20名學生一起赴日學習。這成為閻錫山一生中最為重要的轉折點。

4年之後,比閻錫山小4歲的蔣介石也來到了日本。

蔣、閻在家庭出身、青少年時期的經曆頗有相似之處。二人均出身於理財之家,性情剛烈,圖抱負飄洋東渡,接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積極進行革命活動。後來他們的發跡也頗為相似:在革命中壯大自己,工於心計,攀附名貴,利用權術,投機取巧。他們都成功了,一個當上國民黨的總裁,中國的頭號人物;一個當上了山西的土皇帝,威震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