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彭德懷說:第八路軍永遠不過黃河(2 / 2)

旅部的人催促董其武趕快下令撤退。董其武說:“沒有接到傅總的正式命令,不能撤。”周圍的人急不可耐,但董其武態度很堅決:“沒有撤退命令,就不走!”這時,陸續有人送來消息:“總部確乎沒人了!”“其他部隊已涉過汾河向西撤走,隻剩218旅了!”“快走吧,不然咱們都沒命了!”……

董其武當時的心情很沉重:沒有接到正式命令撤退,等於臨陣脫逃。同時他感到這一仗打得太窩囊,不把竄進城內的日軍消滅,他不甘心。然而,接二連三有人來報告,總部和各部隊的確已撤離。董其武隻得咬咬牙:“撤!”

夜10時許,他們來到大南門,那裏仍然亂成一團。他們另尋出路,轉身登上城牆。有人發現腳下有一條較粗的黑被覆電線,一端拴在城牆垛口上,一端垂到城下,看來已經有人從此處順電線下滑出城。

董其武就是按這個辦法出的城。

1937年11月8日夜晚,華北重鎮太原淪陷。11月11日,遠東最大的城市上海淪陷。12月13日,民國政府首都南京淪陷……

自9月中旬日軍攻陷大同和攻擊平型關開始,至11月8日太原淪陷為止,堅持了近兩個月的中日太原會戰宣告結束。太原會戰是中國抗戰初期抵抗最堅決、最持久、戰績顯著的四大會戰之一,它打破了日軍企圖進行華北平原會戰的計劃,又為我軍主力實施戰略轉移,部署新的作戰,爭取了時間。在這次悲壯的會戰中,八路軍於平型關一戰揚威名;而慘烈的忻口戰役,消耗日軍兵力2萬餘人,創下了華北戰場大舉殲敵的紀錄;會戰之後,八路軍初步在華北站穩了腳跟,為以後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同時,它又是國共合作的典型戰例,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高潮的標誌,因此,它的意義自當更為深遠。1937年秋天的三晉大地,是血和火的海洋……

1937年11月11日,在山西古交鎮,第7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麵對剛剛集結起來的1000餘名從太原突圍的官兵,用悲涼的語調說:“英雄不怕死,怕死非英雄,不怕死的跟著我傅作義來繼續抗戰!”

1937年11月15日,在山西沁縣開村八路軍總部駐地,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會見了幾個遠道而來的滿懷抗日熱忱的青年。從黃昏到深夜,彭德懷詳細回答青年們提出的問題,他告訴他們:“第八路軍決定永遠不過黃河!”

在聆聽彭德懷這一莊嚴宣告的青年中,有一個叫周立波的作家。幾天之後,周立波用他的筆,將“第八路軍決定永不過黃河”的決心傳遍了全中國。

此時,在延安,中共領袖毛澤東十分自信地宣布:“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遊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