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我國應對大氣汙染所采取的措施(2 / 2)

在燃煤和酸性汙染物控製方麵,重點開展以下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中小型燃燒鍋爐高效除塵技術;二氧化硫排放的綜合控製技術,包括型煤燃燒成套技術、循環流化床燃燒脫硫技術、濕式脫硫除塵技術、脫硫渣資源化技術和爐內噴鈣等;各種技術的完善及其優化組合,建立示範工程,使研究成果發揮環境、節能和實現汙染物資源化的綜合效益;燃煤電站二氧化硫控製技術,包括大型流化床燃燒脫硫技術、旋轉噴霧幹燥脫硫技術、爐內噴鈣技術、石灰石、石膏法脫硫技術及示範工作;致酸物質實用控製技術、氮氧化物實用控製技術;煤炭高效清洗燃燒技術及工業爐窯節能與低汙染技術。

充分發揮已有的“大氣汙染防治谘詢委員會”和“能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谘詢機構,為管理決策提供背景資料和建議。建立大氣汙染源排放動態檔案和基礎信息庫,並逐步發展,逐級聯網。加強全國煙塵控製區建設驗收監督機製,並逐步與大氣排汙許可證製度接軌,為推行大氣汙染物總量控製的管理模式奠定基礎。根據國情,爭取優惠引進發達國家的汙染控製技術,如二氧化硫控製技術、節能高效鍋爐技術等。

在控製流動汙染源方麵,主要采取的措施有:製定各流動汙染源的管理辦法及技術政策和經濟政策,發展效率高、汙染較少和安全可靠的運輸係統;抓好城市規劃;加強對汽車製造廠的監督,其產品未獲得監督部門的許可前,不允許製造銷售,以促進行業產業結構調整,使汽車工業向大批量、高起點方麵發展。對在用車,通過加強維修和保養,以達到在用車排放標準。建立超標排放車輛檢驗網點。搜集全國交通運輸工具的數量及汙染情況,建立數據庫,分析統計數據,根據汙染情況,進一步使所製定的標準科學化,以促進技術水平的提高,降低汙染量,逐步建立交通運輸信息交流與服務係統,優化運輸體製,減少空載空耗。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掌握最新淨化技術和管理方法,通過引進技術和合資生產,從根本上改善機動車的排放水平。

在酸雨的監測和控製方麵,采取如下行動:製定國家關於綜合防治酸雨的戰略和規劃,確立酸雨控製政策,加強酸雨的監測,完善監測技術和監測網絡;開展酸雨影響研究,研究不同酸性汙染和臨界負荷;開展酸雨的生態影響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與國際合作開展我國酸雨長期監測活動和合作研究活動,引進國外控製酸雨的方法和技術,提高我國酸雨防治水平;在實施現有國家《征收工業燃煤二氧化硫排汙費試點方案》的基礎上,逐步全麵推行二氧化硫排汙收費製度;在酸雨嚴重地區建立酸雨控製區。

在防止臭氧耗損與控製溫室氣體排放方麵也將做出如下努力;我國成立了中國保護臭氧層領導小組,於1992年編製了《中國消耗臭氧層物質逐步淘汰國家方案》。方案核算了1991年中國受控物質的生產量和消費量,預測了1996年、2000年和2010年的消費量,提出逐步淘汰受控物質的政策和技術路線,確立了2010年全麵淘汰的方案和行動計劃以及為實現此方案所需的技術援助和項目。建立我國有關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法規體係,包括生產和銷售許可證製度;生產和消費企業的新建、擴建和技術改造方麵的控製;進口監督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