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積極的沉默(1 / 3)

身邊很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現在都麵臨著孩子該怎麼教、怎麼養的問題。我以前不屑於談這種話題,現在也跟大家一樣,非常關心到底怎樣才能使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現在找工作很難,大家很關心孩子將來如何能找一份好工作,找到工作以後又要怎樣才能逐漸在小圈子裏不遜色、不平庸。歸根結底,就是如何成長為一個還不錯的人。

很多人想盡辦法,要把孩子送到景山學校、北京四中這樣的重點學校。但是,看看我們周圍的人,很多優秀人物並不是出自重點學校。現在好多父母挖空心思,耗盡財力,就是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學校,不知他們有沒有想過這兩者之間的相關度其實並不大。

美國曾經有一項調查,看看學生的優秀程度與什麼相關。我們可能會聯想:是與父母的教育程度有關,與就讀的學校有關,還是與童年上沒上過奧數班有關?

這項調查首先設定了一係列指標,包括學習成績、社交能力、道德意識等,然後根據這些指標給學生們打分,從而形成了一條優秀曲線。然後,調查人員拿可能相關的因素形成的曲線與優秀曲線對比,看看到底哪些因素與優秀相關。調查發現,學生是否優秀與家庭經濟情況無關,與父母的學曆無關,也與我們平常能想到的可能相關的因素無關。也就是說,我們認為的那些相關的因素,相關性都不強。

最後,他們發現了一條相關性最強的曲線,令很多人大跌眼鏡。在調查過程中,他們會問“你小時候父母給你的教育是什麼樣子的”,“你的父母是否經常給你讀書,你在一旁有沒有認真聽”,並按照這個指標形成了一個曲線。調查發現,它與優秀曲線非常相似。於是,他們得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結論:小時候父母是否持續給孩子朗讀與孩子的優秀程度非常相關。

這項調查中所說的朗讀,不是指光讀故事,而是說父母在讀,孩子在一旁聽,而且不能打斷,即使聽不懂也要聽,就是看孩子能不能一直聽下來。實際上,這種聽的習慣是從很小的時候就要開始培養的。

孩子出生後,父母就喜歡跟孩子說話,盡管他們知道孩子一句也聽不懂。但是,很多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還忍不住對孩子說:“小夥子長得真漂亮,長大後要……”說的是那些孩子完全聽不懂的話,這是因為長輩們有一種正麵期待,假設孩子能聽懂,這其實就是一種朗讀。這樣持續一年半載,孩子的聽力和理解能力逐漸就上來了。到了一歲的時候,孩子就能說一些簡單的句子,能聽懂父母的指令,雖然孩子不會說,但他們知道要讓他們幹什麼。然後,到了兩歲左右,很多小孩就能正常交流說話了。正常的嬰幼兒教育的過程是這樣的。

對孩子朗讀實際上是和孩子說話的一種延伸。有的家庭保留了這種教育方式,有的家庭就沒有。有的是因為忙,有的可能覺得沒用。美國的這項調查表明了什麼呢?就是這種看似效果不大的教育方式,對小孩的成長是非常有用的。這種聽得懂也聽、聽不懂也聽的方式不僅是語言教育,更是超越了語言教育,在語言教育之上的。對牛彈琴也有效果,何況小孩子不是牛。

朗讀不隻帶來了很多有益的內容,最重要的是孩子從小養成了傾聽的習慣。什麼叫傾聽?聽完以後馬上發言叫對話,如果看法不一樣還會當場質疑。在對話中,隻要遇到一點障礙就會發問。而傾聽是在聽不懂的時候也不發問,因為在朗讀一篇文章或朗讀一本書的時候,不允許有打斷行為,這種教育方式實際上在不知不覺當中培養了傾聽的態度,這種態度對日後的人格形成有非常大的影響。

如果沒有從一開始培養孩子傾聽的能力,估計孩子長大之後這方麵很成問題。如果一個人缺乏傾聽能力,這輩子的成就會很有限。不會傾聽無形當中就喪失了自我修煉的機會,因為傾聽的時候是在接受信息的單向傳播,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學會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而不是憑本能去質疑、反駁和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