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歲引 王安石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
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台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閑卻。
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著。
一個天涯過客,寄宿在驛站,於寒涼的秋夜,聞到陣陣搗衣聲。燕子東歸,大雁南飛,隻有他,久客異鄉,不知何時才能回歸故裏。也曾在清風明月下暢飲人生,高談抱負,那些歡情和佳景,仿佛就在昨天,觸手可及,卻又縹緲難捉,縈繞在心中,未嚐一刻忘懷。這樣一幅冷雋岑寂的秋夜圖,讓我們聯想到的,是一個仕途失意之人的羈旅情思。他被放逐在秋天的驛道,背上簡約的行囊,已沒有往昔功貴,隻是一點還割舍不下的回憶。
這個人叫王安石,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思想。這樣一個偉人,不難想象,他的昨天,有過怎樣的輝煌。有人說“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是王安石的寫照,然而這也隻是他思想上的境界,回到殘酷的現實,再華美的夢,都會有被粉碎的一天。王安石變法失敗,罷相退隱,往日的繁華,就在摘下烏紗帽的那一刻,一筆勾銷。沒有付諸東流的,是他一生在朝為官的顯赫曆程,還有那一冊沉澱了他才學的《臨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出生於江西臨川一個仕宦之家,字介甫,號半山,世稱臨川先生。臨川,也是湯顯祖筆下《臨川四夢》的臨川。
這個地方,至今被讚譽為才子之鄉,因為王安石,也因為湯顯祖,還有曾鞏、晏殊等人。我與臨川,亦有一段情結,因為它也是我的故土。我才情淺薄,雖不足為道,卻為生長在這片詩書盎然的土地上,倍加感恩。有幸去過王安石紀念館,一睹這位傑出宰相的豪情風采,在他的塑像前,灑一杯桂花醇釀,祭拜他的英靈。也有幸在湯顯祖曾經驚夢的牡丹亭園,枕石酣睡,做了一場隔世的遊園驚夢。走進臨川,也許未必會成為才子,但一定能沾染到它明淨的性靈。
這首《千秋歲引》的創作年代不詳,但從詞調上不難看出,應該是王安石推行變法失敗,罷相退居金陵後的晚年作品。這樣一位風雲人物,想著兼濟天下,又希望可以獨善其身。當他將種種改革方案呈現在百官麵前,他的變法,無疑觸犯了那些大官僚的利益,使得不少皇親國戚和保守的士大夫結合起來,極力反對變法。孤立無援的時候,他就像遠航的孤舟,迷失在蒼茫的霧海,找不到停泊的港灣。我始終認為,處身在政治的旋渦裏,可以做到及時的激流勇退,方不失為一個睿智果敢的人。王安石罷相退隱,一半是局勢所迫,立身懸崖,無路可走;一半則為他身處迷霧,卻心性澄明醒透,自知不能力挽狂瀾,不如懸崖勒馬,退一步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