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批評——為人的學問(2)(1 / 3)

批評要適可而止

晏子是齊國一位善諫的大臣。晏子死了17年後,齊景公有一次請大夫們喝酒。景公射箭射到了靶子外麵,滿屋子的人卻眾口一詞地稱讚他。景公聽後變了臉色,並歎了口氣,把弓丟在一旁。

這時,弦章進來了。景公說;“弦章,自從我失去晏子到現在已經有17年了,從來沒有聽到別人對我過失的批評。今天我射箭到了靶子外,他們卻眾口一辭讚美我。”

弦章說:“這是那些大臣的不好。他們本身素質不高,所以看不到國君哪些地方不好;他們勇氣不夠,所以不敢冒犯國君的尊嚴。但是,你應該注意一點,我聽說:‘國君喜歡的衣服,大臣就會拿來替他穿上;國君喜歡的食物,大臣就會送給他吃。’像尺蠖這種蟲子,吃了黃顏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要變黃,吃了綠顏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要變綠,作為國君大概總會有人說奉承話吧!”

弦章的話在景公聽來頗有道理,明白了奉承者不過是投自己所好,如果自己對奉承話深惡痛絕的話,就很少會有人來自討苦吃了。弦章雖未直接進一步批評景公喜歡聽奉承話才造成如此局麵,但景公已深刻領悟到了這一點,事實上,若弦章再畫蛇添足地批評景公一番,效果反而不會有這種點到為止好。

當人們發表批評意見時,還要注意不要滔滔不絕講個不停,使當事人沒有時間與機會來思考你所提出的意見。這種言語瑣碎的行為,不僅衝淡了主題,而且也是對當事人不尊重的表現,是值得人們重視的。

在心裏谘詢當中,谘詢者常常在講話中有意地停頓幾秒鍾,以觀察對方是否有話要說。同時,他還會不斷地運用沉默來暗示對方思考自己講過的話,並提出問題。這種手段不單給來谘詢者以充分說話和思考的機會,還可促進谘詢者與來谘詢者之間的相互共鳴和理解。

卡耐基把說話囉嗦當作影響人們接受批評意見的因素之一。他指出:“我們每說一句話,都應顯示出其說話的價值與力量。沒有力量的話就是沒有價值的話,等於沒說一樣。不能達到說話目的,那就是廢話,廢話就意味著囉嗦。所以,批評的藝術還在於言語簡明扼要,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反之,話講得多了,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對方會對你產生反感,反倒產生事與願違的結果。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

發表批評意見,還應忌擴大事端,將一些不相關的事情也扯進來,使得當事人越聽越不耐煩,增加其對批評的抵觸情緒,特別是對於要麵子的人,在發表批評意見時不斷擴大批評範圍,無疑是逼他不認同批評意見。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常見的問題就是嘮叨。本來是出於對彼此的愛與關心,但因其不是就事論事,而是一件事做錯了,將其以前做錯的也牽扯進來,進行一番批評,使得對方不但不能心甘情願地接受當前的批評,反而還不得不為自己以前的行為進行辯護。

就心理學而言,在批評當中擴大事端,等於改變兩個人原有的認知對象及其認同條件。這正如前麵舉例中說明的那樣:當丈夫因一天不做家務事而受到妻子指責他從來不幹家務事時,他會本能加以反駁,因為其批評話題已產生了本質性變化,即雙方認同的基礎已不是談論今天這一具體事件,而是把以前所有錯或不錯的事合在一起,難怪丈夫會感到委屈不服了。

另外,一個過錯進行一次批評。要想對一個已知過錯引起注意,一次提醒就足夠了。批評兩次完全沒有必要,若多一次就成了嘮叨了。批評要做到適可而止,如果總把過去的錯誤翻出來並嘮嘮叨叨地沒完沒了,對於批評者來說完全是愚蠢和無效的。

批評要恰到好處

《說苑·正諫》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他知道這個計劃會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對,於是對左右的人說:“誰要是對我攻打楚國發表反對意見,我就讓他去死。”因此很多大臣都不敢來指出這個計劃的錯誤,攻打楚國會給吳國帶來很大危害。吳王的宮廷近侍少孺子為了勸諫吳王,想了一個辦法。

一天,吳王早朝時發現少孺子渾身濕漉漉的,就問他是怎麼回事。少孺子說:“我帶了彈弓,在後花園閑逛,想打隻飛鳥。突然我發現了一件讓我不能忘懷的事情:一隻蟬在樹上淒厲地鳴叫,喝著露水。蟬不知道有一隻螳螂正在它的下方悄悄地向上爬,正想把它當作自己的早餐呢!那螳螂伏屈著身子,張著足爪,沿著濃密的枝條,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蟬。可螳螂哪裏知道,這時有一隻黃雀正藏在不遠的一根樹枝上,正要展翅飛來啄那隻螳螂!黃雀伸著脖子以為很快就可以將螳螂吃到嘴裏,哪裏會想到這時我正用彈弓瞄準它,它也完蛋了!這三個小東西,都是隻顧前,不顧後,它們的處境真是太危險了!……而我呢,是因為看到這麼精彩的場麵,時間久了,讓露水把衣服都沾濕了!”吳王聽了少孺子的話,心中猛然警醒,同時也明白了少孺子的一番良苦用心,於是決定放棄攻楚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