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菡
古希臘最早的哲人泰勒斯就說過:“多說話並不表明有才智。”人有兩隻耳朵,隻有一張嘴,一位古羅馬哲人從中揣摩出了造物主的意圖:讓我們多聽少說。孔子主張“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是眾所周知的了。明朝的李笠翁也認為:智者拙於言談,善談者罕是智者。當然,沉默寡言未必是智慧的征兆,世上有的是故作深沉者或天性木訥者。但是,我確信其反命題是成立的:誇誇其談者必無智慧。
曾經讀到一則幽默笑話,大意是某人參加會議,一言不發,事後,一位心靈寄語家對他說:“如果你蠢,你做得很聰明;如果你聰明,你做得很蠢。”當時覺得這話說得很機智,意思也是明白的:蠢人因沉默而未暴露其蠢,所以聰明;聰明人因沉默而未表現其聰明,所以蠢。仔細琢磨,發現不然。聰明人必須表現自己的聰明嗎?聰明人非說話不可嗎?聰明人一定有話可說嗎?再也沒有比聽聰明人在無話可說時偏要連篇累牘地說聰明的廢話更讓人厭煩的了,此時他不但做得很蠢,而且他本人也成了天下最蠢的一個家夥。
公平地說,那種僅僅出於表現欲而誇誇其談的人,畢竟還不失為天真。今日之聰明人已經不滿足於這無利可圖的虛榮,他們要大張旗鼓地推銷自己,力求賣個好價錢。於是,我們接連看到,靠著傳播媒介的起哄,平庸詩人發出摘冠諾貝爾的豪言,俗不可耐的小說躍居暢銷書目的榜首,尚未開拍的電視劇先聲奪人,鬧得天下沸沸揚揚。在這一片叫賣聲中,常常使人想起甘地的話:“沉默是信奉真理的人的精神訓練之一。”吉辛則說過:“人世愈來愈吵鬧,我不願在增長著的喧囂中加上一份,單憑了我的沉默,我也向一切人奉獻了一種好處。”這兩位聖者都是羞於言談的人,看來絕非偶然。當然,沉默者未免寂寞,可那又有什麼?說到底,一切偉大的誕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廣告造就不了文豪。
種種熱鬧一時的吹噓和喝彩,終是虛聲浮名。在萬象喧囂的背後,在一切語言消失之處,隱藏著世界的秘密。世界無邊無際,有聲的世界隻是其中很小一部分。隻聽見語言不會傾聽沉默的人,是被聲音堵住了耳朵的聾子;懂得沉默的價值的人,卻有一雙善於傾聽沉默的耳朵,如同紀伯倫所說,他們“聽見了寂靜的唱詩班唱著世紀的歌,吟詠著空間的詩,解釋著永恒的秘密”。一個聽懂了千古曆史和萬有存在的沉默的話語的人,他自己一定也是更懂得怎樣說話的。
心靈寄語
喧囂和繁忙中要能鬧中取靜。要記住,靜謐的環境中會獲得心理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