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神話體係的形成
印度有一整套的神話體係。在印度的神話世界,既有天上的世界,又有空中的世界,既有地麵的世界,又有地下的世界。這是天神、凶魔、仙人、妖怪、惡鬼、精靈和凡人相鬥共存的世界,也是苦行、祭祀、詛咒、法力、神變、武功和恩典盡展奇幻的世界,又是正法、種姓、宿命、業行、果報、轉生和解脫困擾心靈的世界。
1.印度教神話體係的形成
從吠陀文獻中可知,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600年間,印度人已經開始由遊牧生活逐漸轉變為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一些部落群體已經逐漸地發展為以城市為中心的國家。印度特有的社會現象——種姓,已經出現,這是社會開始出現階級分化的標誌。當時的種姓有四個,即婆羅門(祭司)、刹帝利(王族)、吠舍(農民和商人、工匠)、首陀羅(為以上三個種姓服務的最下等人)。這時的人們已經開始了對人生的苦苦探索,他們相信,人是有靈魂的,人是可以像植物一樣再生的,因而,他們認為四種姓中的前三個是“再生族”。他們還相信祭祀的力量,相信天神是喜歡聽讚美之詞和享用祭品的。他們時常舉行祭祀,祈求神明降福。在吠陀時代晚期,還出現了隱居者,他們身處山林,過著與世隔絕的苦行生活,有些人甚至殘酷地折磨自己的肉體。他們深信,這樣做可以贏得天神的歡心,可以從人生的苦難中獲得解脫而達到永生。這一係列情況使我們認定,在吠陀時代後期,印度形成了一個宗教,即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有三大支柱:第一,認為吠陀是上天的啟示;第二,認為婆羅門是至高無上的社會等級;第三,認為祭祀是萬能的。
到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形成了一些較大的國家,印度的曆史也進入了所謂的“列國時代”。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差不多,印度的列國時代也非常熱鬧。經濟的發展、戰爭的頻仍和人們思辨的深邃,是這一時代的三大特征。同時,這一時代又是產生和編定神話傳說的時代。
從列國時代開始,到公元四五世紀,印度出現了許多文獻。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兩大史詩有許多傳本,各傳本間又有不少差異。但是,這兩部書都是鴻篇巨製,是印度文化思想寶庫中的瑰寶,也是非常豐富優美的印度古代神話傳說的彙集。它們最初是由吟遊詩人到處演唱的,一代一代口耳相傳,經過了許多人的加工才形成了今天這個樣子。所以說,史詩不是一時一地由一人完成的。由於這個原因,史詩中的故事經常出現前後說法不一,甚至完全矛盾的情況。但史詩的編訂,加上同期往世書的出現,最終建立起了印度教神話的完整體係。也就是說,印度教神話體係的形成大體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吠陀時期,第二階段在列國時代。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印度教神話,實際上主要來自三類文獻,即吠陀文獻、兩大史詩和往世書文獻。
2.佛教和耆那教神話體係的形成
印度的佛教和耆那教都是在列國時代創立的。它們都從古老的吠陀文獻中吸取了營養,繼承了其中部分思想和傳說,但並不是全盤吸收,而是改造利用。於是,佛教和耆那教都創造出一套自己的神話體係。
佛教典籍中的文學成分占很大比重。其中有解釋宇宙和人生的神話,主要取自吠陀文獻、兩大史詩和民間傳說。而其主要內容,是佛教徒們采集的民間故事、新編的佛傳(佛祖釋迦牟尼的生平)故事,以及佛陀和高僧們說法時隨時援引的“譬如故事”。其中,佛本生故事的數量很大,而且絕大部分是普通民間故事和寓言,算不上神話傳說;“譬如故事”也多是佛陀在世時發生的具體事,也不算神話傳說。但佛傳故事可以認為是佛教自己的神話傳說。也就是說,佛教神話體係主要有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佛傳故事,另一部分是采自吠陀文獻、史詩,以及民間的神話傳說。
與佛教的情況相類似,耆那教神話中也有一部分解釋宇宙和人生的故事,主要取自上古的神話傳說,有的來自吠陀文獻和史詩,有的直接取自民間,但情節性較差。關於耆那教創始人大雄及他以前23位祖師的傳說,還有所謂12轉輪王的傳說等,構成了耆那教神話的主要內容。
3.印度神話與宗教的關係
從以上情況可知,印度古代神話體係主要是由印度教神話、佛教神話和耆那教神話構成的。在這裏,我們還可以看到印度神話和宗教的關係,有以下四點值得注意。
第一,最初的印度神話是伴隨著宗教信仰出現的。
印度神話的胚胎和印度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幾乎是同時產生的。印度神話的產生首先表現為人對自然界和人本身的認識和思考,是早期的哲學思辨,也是早期的精神寄托。他們首先是歌頌自然,對自然現象的神秘感使他們首先有了神的概念,然後才逐步演繹出神話。
從《梨俱吠陀》的頌詩中可以看出,人們當時不僅有了神的觀念,而且為各類神明舉行祭祀,向他們祈求福祉。從《阿達婆吠陀》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還廣泛使用巫術性質的咒語。祭祀代表的是崇拜、敬畏和依賴;咒語則代表主觀意誌、希冀和期盼。這些都是早期的宗教活動,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信仰,而那時的神話還顯得不夠係統和支離破碎。這就表現出神話對宗教的依附性。
第二,印度神話的發展與宗教的發展又是同步向前的。
印度的神話顯然有一個充實豐滿的過程,也有一個變異和豐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早期印度教的發展變化。
我們從史詩中可以看到,此時的印度教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三大神的地位突出出來。崇拜的對象起了變化,而一些曆史傳說也被演繹為新的神話,安裝到主神的身上。
從往世書中,我們更能清楚地看到,印度教中已經有了毗濕奴派和濕婆派的明確劃分。宗教的成熟和分裂,使神話係統化、嚴密化了,也使神話分別依附於不同的派別。
第三,新宗教的出現導致新神話體係的出現。
佛教和耆那教的出現,使印度產生了一批新神話。應當說,是先有佛教和耆那教,後有這兩教的神話。同時,它們也將印度教的一些神話吸收到自己的神話體係。這樣,不同宗教便各自有了自己的神話體係。而三個宗教的神話體係合起來,就是整個的印度古代神話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