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印度民間文學特別發達,所以在本章分類介紹民間故事之前,要先介紹兩種故事集,即《佛本生經》和《五卷書》。前麵已經提到過這兩種書,也涉及到其中的故事,這裏隻談其中的寓言。
(一)《佛本生經》的基本情況
《佛本生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保存在南傳佛教巴利文大藏經《小部》當中。其中共收有故事547個,有個別故事重複,也還有不少本生故事沒有收進《佛本生經》中,而是保存在別的佛典中。”
這些故事之所以被叫做本生故事,是因為佛教倡導輪回轉世的思想,認為眾生都是有靈魂的。一個人今生的情況是前生所作的“業”決定的,今生是人,前生可能是動物,因為動物經過行善積德,也可以轉生為人。釋迦牟尼之所以能夠成佛,是因為他在前世積下了功德,而且不僅僅是轉生一次的功德,而是數百次轉生積累的功德才使他最終獲得了成佛的功果。於是,這些故事就被說成是佛祖前世一次次轉生,一次次行善積德的事跡。佛教徒在把這些故事搜羅起來的時候都作了處理,加蓋了佛教的標記。他們把故事中的正郭良鋆、黃寶生譯:《佛本生故事選·譯後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麵角色(人或動物)說成是佛的前身——菩薩,而把壞的或者愚蠢的角色說成是佛的對立麵——提婆達多,其他一些人物則被說成是佛的弟子或親屬等。
在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就喜歡用故事來解說教義和戒律。而在他去世後不久,佛教徒也開始利用民間故事宣傳佛的功德,宣揚佛教的教義。所以,至少在公元前3世紀,就有了佛本生故事,隻是當時可能數量還不多。後來,故事越搜羅越多,不斷積累,就彙集了500多個,被稱為“五百本生”。
我們常把南傳佛教叫做小乘佛教,主要流傳於斯裏蘭卡、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等國,在我國的雲南也有傳播。所以,佛本生故事在這些地區流傳甚廣,有些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
(二)《五卷書》的基本情況
在印度浩瀚的民間文學作品中,《五卷書》以耀眼的光芒吸引著全世界的梵文學者、民俗學者和文學愛好者,在印度文學史上占據著特殊的重要地位。
關於《五卷書》的成書年代,我國學者的說法大同小異。季羨林先生沒有直接講到成書年代的上限,而是認為:印度的寓言故事出現很早,“最老的故事至遲在公元前6世紀已經存在了”,而《五卷書》裏的故事“至晚也晚不過公元12世紀”。金克木先生說:“現在印度有幾種傳本,最早的可能上溯到公元二三世紀,最晚的梵語本是公元12世紀編訂的。”這就涉及到一個版本問題。季先生指出,由於年代久遠,其流傳又很廣,所以《五卷書》的傳本很多,在印度和尼泊爾都有,西方人士根據繁簡的不同,劃分出“簡明本”“修飾本”和“擴大本”等。黃寶生先生又進一步指出,《五卷書》除上述版本外,還有克什米爾本和南方本。他說,“簡明本”大約產生於1100年,是由一位耆那教徒編訂的;“修飾本”大約產生於1199年,也是由一位耆那教徒編訂的;南方本和尼泊爾本也都出現較晚,隻有克什米爾本被認為是現存最古老、最接近“原始《五卷書》”的寫本,而原始本又已經失傳,所以“難以確定《五卷書》的最早成書年代”。
季羨林先生的漢譯本是根據“修飾本”譯出的,1959年出第一版,1981年出第二版。本文以下的介紹和討論,都依據這個第二版。
現將《五卷書》的基本內容簡介如下:全書的開頭部分叫做“楔子”,很短,敘述了《五卷書》成書的原因。說某城市有個國王,生了三個愚笨的兒子,不愛讀書。根據一位大臣的推薦,國王請一個婆羅門教導他的三個兒子。婆羅門便以講故事的方式教育他們,所講的故事就成了《五卷書》。顧名思義,該書分為五個部分,即五卷。第一卷叫作《朋友的分離》,主幹故事講述獅子和牛結交為好朋友,豺狼離間了它們。除了主幹故事外,中間還穿插了30個小故事。第二卷叫作《朋友的獲得》,主幹故事講烏鴉、烏龜、兔子和鹿結交為友,它們同心協力擺脫了獵人的捕殺。除主幹故事外,還穿插了9個故事。第三卷叫作《烏鴉和貓頭鷹從事於和平與戰爭等等》,主幹故事講述烏鴉與貓頭鷹結怨,烏鴉用計戰勝貓頭鷹。除主幹故事外,穿插了17個故事。第四卷叫作《已經得到的東西的喪失》,除主幹故事外,穿插了11個故事。第五卷叫作《不思而行》,除主幹故事外,也穿插了11個故事。這樣,5個主幹故事加上78個穿插故事,總共83個故事。這是根據小標題統計的數字,實際上書中有些地方還穿插有小故事,所以《五卷書》的故事總數要超過83個。
《五卷書》具有突出的結構特點,即大故事裏套小故事,層層疊疊,環環相接。季羨林先生把這一結構特色叫做“連串插入式”。
《五卷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韻散相間的形式。敘述故事情節一般都是散文體,而在敘述過程中不斷插入有韻律的詩歌、格言和警句。這種形式在印度古代的文學作品中時常出現,可以說是印度古人的一種發明。
黃寶生先生指出,“在《五卷書》的寓言故事中,以動物寓言居多。在吠陀文獻中,有天神幻變成動物的事例,在《歌者奧義書》中動物與動物、動物與人之間對話,但都不是寓言故事”。這是《五卷書》的又一特點,也是印度古代寓言故事的突出特點。
至此,我們可以給《五卷書》的性質下一個簡明扼要的結論:它是印度古代一部寓言故事集。
書中講述的既然是寓言故事,就必然具有民間性和口頭性的特點。這些故事最初都是民間百姓的創作,並以口頭形式流傳,後來才由文人出麵,將它們收集整理出來,編訂成書。所以,成書的年代可以有一個時限,但故事產生的年代卻很難估計。寓言故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有說教勸善的功能。每一個故事都要說出一個道理,或者告訴人們人生要義;或者告訴人們處世哲學;或者宣揚倫理關係、道德準則,具有勸世警俗的社會效能。寓言的第三個特點是幽默。既然要勸世警俗,就要對社會上的不良行為、不軌行為,尤其是愚蠢行為進行譏諷、嘲笑和鞭笞,使聽眾或讀者在幽默中感悟人生的道理,認識社會百態,從而自省自律,完善自我。讀了《五卷書》之後,我們完全能夠感覺到這些寓言故事的基本特征,也會對印度寓言故事的特點有所了解。
總之,關於《五卷書》的基本情況,季羨林先生在1959年寫的《五卷書·譯本序》和1979年寫的《再版後記》中作了分門別類的詳細介紹和深刻分析。金克木先生在《梵語文學史》中,黃寶生先生在《印度古代文學史》中,也都有精辟論述和恰當評價。這些優秀成果都是我們今天閱讀和研究《五卷書》時必須了解和參考的。
(三)《佛本生經》與《五卷書》
這裏要先說說佛本生故事與《五卷書》的關係。
《五卷書》並不是印度最早出現的民間寓言故事集,一般認為,《本生經》要比《五卷書》出現得早。
《本生經》,我國最早翻譯的佛本生故事是在三國時期,康僧會翻譯了《六度集經》,支謙翻譯了《菩薩本緣經》。西晉時期,印度來的僧人竺法護於公元285年譯出五卷,名《生經》,唐代去印度取經的高僧義淨音譯其名為《社得迦》,後人又譯其名為《佛本生經》和《佛本生故事》等,指的都是同一部書。《本生經》的故事中有四分之一以上是動物寓言。這部書成書時間較早,至少在晉代高僧法顯到斯裏蘭卡時(公元5世紀初)已經大體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在佛教的早期文獻《大事》(約成書公元前後)中,已經收入有本生故事約80個。也就是說,至少到公元前後,已彙集起的本生故事數量就與12世紀編訂的《五卷書》的故事總量大體相當了。而到公元5世紀初,出現“五百本生”的時候,《五卷書》也許初具規模。因此,從時間的先後和故事的數量看,《五卷書》顯然要比《本生經》晚出和遜色。
從結構上看,《五卷書》的連串插入式結構雖然與兩大史詩關係密切,但與《本生經》也有一定聯係。《本生經》的編輯工作也麵臨同樣的問題,即如何把眾多毫不相關的故事籠絡在一起,這就需要一條線一以貫之。這條線就是佛的前身——菩薩。《五卷書》沒有沿襲《本生經》的編纂思路,但也要尋找一條能夠一以貫之的線索,那就是從教導國王的笨兒子引起話頭,然後展開故事,是以治國馭民思想為出發點的。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即《本生經》中每個故事中都有兩句或者更多句詩,這些詩也可以說是偈頌,同樣,《五卷書》也采取了這樣的形式。這是否說明《五卷書》模仿了《本生經》,很難斷言,但也很難否定。因為我們不清楚《五卷書》的原貌,故不知其原來即有詩偈,抑或後來才由那位編訂者(耆那教徒)加進的,如果屬於後一種情況,其受耆那教文學影響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根據我們目前有限的知識,佛教徒有可能是印度最早采用韻散相間文體寫作的人。
如黃寶生先生所說:“由於來源相同,各教派的寓言故事集中常有相同或類似的動物故事。例如,《五卷書》中第一卷第六個故事、第十六個故事、第十八個故事、第四卷主幹故事、第七個故事等,分別與巴利文《佛本生故事》中的第38《蒼鷺本生》、第215《烏龜本生》、第357《鵪鶉本生》、第189《獅子皮本生》等相同。”這裏所說的“來源”,應當是指民間。同樣的故事使《五卷書》與《本生經》聯係起來,但不能說前者抄襲了後者,而隻能說當時這些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