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從很古老的時候起就有了許多機智和幽默故事。例如,在《本聖經》中有個《大隧道本生》,其中就有一係列的機智故事,出了各種難題,由智者一一解決。如如何分辨木頭的根和梢、如何判斷牛的主人是誰、如何將線穿過寶石上彎曲的孔、如何判斷孩子的真正母親,等等。這些難題故事已經傳遍了世界,在各國民間故事中都有許多相似的類型。在中國,也有一些受本生故事影響而出現的故事,如著名的“二婦爭子”故事,最早出現於東漢的《風俗通義》中,並在後世廣為流傳。
在我國,相傳在三國時期有一個“曹衝稱象”的故事,而且寫在了正史裏,但這個故事是從印度傳來的,出自佛書《雜寶藏經》卷一《棄老國緣》,其實也是個本生故事。
保存在佛經中的印度早起機智幽默故事很多,漢譯佛經中除了屬於本生係列的文獻外,還有一部《百喻經》,專門講一些機智幽默故事,也可以說是一部寓言集或笑話集。
現在,在印度許多城市的書攤上都能看到多種版本的《比爾巴爾故事集》和《謝赫·奇裏的故事》,這是兩種笑話集,其中收有上百個機智或幽默故事,而且不斷在增加新編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集中,前者的影響更大。關於故事中的主人公比爾巴爾,在印度學界有各種爭論,有的說是實有其人,有的說是子虛烏有。不過,在莫臥爾王朝皇帝阿克巴的宮廷裏,有四名輔政大臣,其中一名叫做比爾巴爾的大臣是唯一的印度教徒。後來,印度教徒就把一些故事加到他的身上,久而久之就出現了一個《比爾巴爾故事集》。而《謝赫·奇裏的故事》中的主人公謝赫·奇裏就更說不清是個什麼來源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兩個故事集出現的時間最早不會超過莫臥爾王朝阿克巴統治時期。這兩個故事集中的故事很有特色,下麵,就從《比爾巴爾故事集》選出三段,以供欣賞。
1.《蠢人名單》
阿拉伯的馬販子到印度來賣馬,皇帝阿克巴也買了幾匹。阿克巴對這幾匹馬特別喜愛,叮囑馬販子再給他送幾匹來,並預付了1000金幣。馬販子拿著錢高高興興地走了。
智慧的大臣比爾巴爾覺得皇帝的做法很愚蠢,但沒有當場表示反對。
過了幾天,皇帝心血來潮,要比爾巴爾寫一份全國蠢人名單。比爾巴爾很快就寫好了,呈送給皇帝。皇帝看了名單,上麵有許多人名,但皇帝自己的名字卻被列在第一位。看到這裏,皇帝不由得很生氣,不過,他忍著沒有發火,因為他知道其中一定有原因。
“你為什麼把我的名字也列上去了?”皇帝問比爾巴爾。
“如果一個人能給一個素不相識的馬販子1000金幣,這個人難道不是很愚蠢嗎?”比爾巴爾反問道。
“原來如此……好吧,如果馬販子把馬送來了,你還有什麼話說?”
“那好辦,如果他真的把馬送來,那就把陛下的名字從名單中去掉,再把他的名字填上。”
2.《德裏有多少隻烏鴉》
這一天,阿克巴皇帝一大早就上朝了。當大臣們走進宮裏時,他便一個個地問:“你知道德裏有多少隻烏鴉嗎?”
大臣們一個個被問得目瞪口呆,因為誰也說不出來德裏有多少隻烏鴉,誰也不敢亂說。
比爾巴爾來了,皇帝也向他提出了同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