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莊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一
在紅樓分別的夜裏心情悵惘,燈燭映照著半垂的帳飾散出陣陣幽香。美人通宵不眠徹夜長談涕泣漣漣,執手相送時一鉤殘月還掛在西天。
琵琶上裝飾著金翠色的鳥羽,琴弦上彈撥出黃鶯啼叫般的妙語。一聲聲都好像在勸我早日回家,窗外青草映人眼簾等待的人兒正像鮮花。
二
韋莊(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父親早亡,家境貧寒,但是非常用功,才氣過人,不拘小節。廣明元年(880),四五歲在長安應舉時,正值黃巢軍攻入長安,韋莊作一千六百六十六字長篇敘事詩《秦婦吟》,被時人稱為“秦婦吟秀才”。後長期漂泊,在流浪中接受了民間詩歌的影響。昭宗乾寧元年(894)五十九歲時才中進士。昭宗天複元年(901)六十六歲時,為西蜀掌書記。在朱溫篡唐後,天祐四年(907)九月,勸王建稱帝,被任命為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定開國製度。
宋楊湜《古今詞話》:“韋莊以才名寓蜀,王建割據,遂羈留之。莊有寵人,資質豔麗,兼擅詞翰,建聞之,托以教內人為辭,強莊奪去。莊追念挹快。”
《十國春秋》也記載:“莊有美姬善文翰,高祖托以教宮人為詞,強奪去,莊作《謁金門》詞憶之。姬聞之,不食而死。”
武成三年(910)八月,韋莊卒於成都花林坊,葬白沙之陽,時年七十五歲。
三
“人似花”,明白如話,而蘊藉至深。花是美的,也是終究要零落的。人像花兒一樣美麗,也像花兒一樣容易凋零。比喻倚窗遠望的閨中人盛年如花,青春易逝。
《花間集》收韋莊《菩薩蠻》五首,是前後相呼應的組詞,都是韋莊晚年追憶從前往事而寫的。此為第一首。下麵是其他四首:
其二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其三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其四
勸君今夜須沉醉,尊前莫話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嗬嗬,人生能幾何。
其五
洛陽城裏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
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
古人稱《菩薩蠻》五首,類似《古詩十九首》,怨而不怒,無限低回。陳廷焯說“端巳詞時露故君之思”。這五首詞,表麵是寫對一個美女的相思懷念,但是裏邊確實有一種很深切的故國之思。
四
燕樂,古人稱為“胡夷裏巷之曲”,主要有兩個主要來源:一是西域音樂;一是中原和江南的民間音樂。形成於隋唐之際,興盛於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
五代十國是戰亂時期,有兩個地方比較安定繁榮。一個是自認延續唐朝正統的定都南京的南唐;另一個是建都成都的後蜀。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文人詞集《花間集》正誕生於西蜀。
公元940年,後蜀趙崇祚彙編十八家五百首詞編成《花間集》。這些作家多出生於西蜀或曾宦遊此地,故被稱為西蜀詞人,“花間”詞派的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五代時與西蜀“花間”遙相輝映的是出現在長江中下遊的南唐詞壇,以李璟、李煜和馮延巳為代表。在創作上注重自我真情的抒寫,往往引起讀者心中豐富的感動和聯想。
李白、白居易、劉禹錫、張誌和填詞是偶爾為之。真正集中精力大量進行詞的創作,並取得較高藝術成就的當數溫庭筠和韋莊。清陳廷焯評價很高:“宋詞可以越五代,而不能越飛卿、端巳者,彼已臻其極也。”(《白雨齋詞話》)
但是,溫詞創作個性不太鮮明,濃豔華美,較密較隱;韋詞注重個人感情抒發,清新流暢,較疏較顯,善用白描手法,帶有很重的敘事色彩。韋詞造語自然,突破了溫庭筠詞的雕琢。
韋莊的詞,見詞如見人:“夜夜相思更漏殘”、“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遇酒且嗬嗬,人生能幾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道:“‘弦上黃鶯語’,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稱其詞“骨秀”,認為韋詞高於溫詞,“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
韋詞主觀色彩強烈,寫自己的悲歡離合,更容易訴諸讀者的感情,這一切都為後來的詞人開出一條新路。自韋莊發端,使詞逐漸脫離了音樂而自有其文學獨立生命,經過李煜、蘇軾、辛棄疾終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