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
何妨舉世嫌迂闊,賴有斯人慰寂寥。
一
你的魂魄早已逝去難以尋招,從死後留下的三萬餘言著述中仍可看出你的理想主義風範。
所有人都說我固執不通情理,可是有了你這位異代知音即使麵對千萬人的指責也不消沉。
二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一月十二日出生。十七歲時,隨父親定居江寧,父母死後均葬於江寧。
皇祐二年(1050),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做知縣任滿回故鄉,路過杭州時寫下了“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希望有一天能施展治國平天下的才能。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任群牧判官。群牧司是主管國家養馬事務的機關,此時群牧司的長官是包拯,同事有司馬光等。
治平四年(1067)正月,英宗去世,神宗即位,時年二十歲。神宗久聞王安石名聲,立誌變法,對王安石寄予很大的希望。王安石先任江寧知府,次年又以翰林學士奉召入朝。在離開江寧北上途經瓜洲時寫下了“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了對故鄉的依依不舍之情,即功成身退之意,也是他特別喜歡的“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意。
熙寧二年(1069),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王安石先後推出了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馬法、方田均稅法、將兵法等,並改革學校科舉。
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三千多字的長信,列舉實施新法的弊端,要求廢棄新法,恢複舊製。王安石作了數百字的《答司馬諫議書》:“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堅持更革“祖宗舊製”,在統治階級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1074)第一次罷相。
次年,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但是由於與宋神宗在如何變法的問題上產生分歧,加上變法派內部分裂,王安石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
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今江蘇南京)。
元祐元年(1086),宋神宗死,宋哲宗即位,任命司馬光為宰相,廢除新法。王安石於是年四月初六日憂憤而逝,時年六十六歲。司馬光以宰相名義發出命令:“王安石為人亦不甚壞,其過端在剛愎自用,死後朝廷應以優禮葬之。”
在王安石死後,新舊兩黨爭鬥一直持續到“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三
“魂”、“魄”,是古人想象中能脫離人體而獨立存在的精神。“招魂”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習俗。主要儀式是,由巫或親屬提著一個裏麵裝著丟失魂魄者衣物的竹籃,在前麵倒退著引路,邊走邊呼喚“某某回來”。《楚辭》裏有:“目極千裏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孟子時代,“朱楊、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周遊齊、晉、薛、魯、滕、梁諸國推銷“仁者無敵”的理念,被譏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王安石也被時人稱為“拗相公”。
孟子說過:“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大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表麵上是喟歎世無孔子,實際上是隱隱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