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0.管控係統的崩潰(1 / 2)

管控係統崩潰分兩種狀況,其一為自亂陣腳,如秦、隋、元和其他一些短命小王朝;其二為漸變的自我腐蝕。

第一種自亂陣腳便不用多說了,無非便是苛政亂政,橫征暴斂,統治者上層的大火拚等等。癡迷於權力、沉迷於享樂、不知節製者,把天下當球踢,偌大個球體,反彈回來之力,卻是誰也受不了的。近年來史界紛紜,亂彈頗多,有人說秦朝沒行暴政,修長城拱衛中原,後世承享了兩千年,有人說隋煬帝沒暴政,開通運河澤被後世,現在都還在用。修長城、開運河本身沒錯,但能不能有計劃、推進式地進行呢?以千萬人的生命為代價,是否過大?換成是你,是否甘願做長城下、運河底的一堆屍骨?

第二種狀況更複雜些,但亦有規律可循。

規律一:皇帝的綜合能力越來越低

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為一國之首,統率臣民,可乾綱獨斷,國之要務均由其裁決,他的能力高低能決定一個國家一時的麵貌。皇帝的個人能力主要有幾大方麵:威望、領導力、組織力、知識、經驗、謀略以及個人魅力等。稍長的朝代,會有十至二十來個皇帝,若把朝代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則大體有這樣的規律,前期皇帝能力最強,中期次之,後期則全然不行了,除了極少數。雖然有可能是史書過分褒揚前期的開國、治國之君,貶低後期的衰國、亡國之君,但通過各類文獻與曆史表現,觀各皇帝所作所為,確實後不如前,差別實在太大。其實,這也是很好理解的,前期的開國之君,在與眾強敵對決血戰中得的江山,一路披荊斬棘,如履薄冰,來之不易的江山,會異常珍惜,所以能善加理國,做治國之君雖無開國之君那麼驚險、辛苦,但國家曆經戰亂或動蕩,天下殘破,經濟凋敝,國家亦未完全穩定,容不得他來豪奢腐化,隻能勵精圖治,以富國強兵,鞏固根基。王朝中期以後,國家富庶,社會安定,四夷賓服,天下無事,這時候的君主基本都會奢靡起來,精神很難集中在政事上,奸佞遂起,朝綱漸壞。到了後期,其實也不是所有皇帝都不行,但生於深宮,養尊處優,早無先輩的精銳之氣了,即使有皇帝想振作一番,來個中興,但朝政已然腐敗,大廈之將傾心有餘而力不足。皇帝不是萬能的,但沒皇帝是萬萬不能的,帝國體製下,所有的製度和辦法都是圍繞他而設計,這是一根本弊症。

規律二:官僚體係越來越龐大,效率卻越來越低

這一規律在幾大王朝中均有體現,最明顯的是北宋與清朝。這兩個朝代,初期、中期、後期的官員數量是一路激增,膨脹到人浮於事的地步。官僚體係的龐大,在帝國體製下,是無藥可救的。皇帝要統治國家,不得不仰仗各級官僚,沒有官僚體係的支撐,皇帝就是個光棍司令,還有何天子威嚴可言。政權靠武力獲得,管製、統治卻得靠官僚係統的維係,並且王朝愈往後,官僚作用越大,皇帝作用越小。其實這是國家機器運轉使然,王朝前期時皇帝或某大臣的個人作用很大,但各種製度、辦法行用後,成了祖製、慣例,發展到後來,即使皇帝也無法否定。皇帝越來越成為一個王朝的代理人,官僚體係成為事實上的主宰,任何利益集體都會千方百計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形成了“官官相護”、“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退”等規則,官吏日增,積弊日深,縱至尊之皇帝也常無可奈何。譬如明嘉靖帝剛即位時,還想一展雄才,命內閣首輔楊廷和裁撤冗員,進行吏治改革,好處則是能每年為朝廷節省漕糧153萬石。眾官僚們一齊激烈反對,還有甚者派人暗殺楊廷和。嘉靖帝不得不派禁軍時時護衛楊廷和。見掀起了這麼大的波瀾,嘉靖帝不想再大展雄才了,楊廷和也偃旗息鼓了,吏治改革無疾而終。

官僚體係的龐大與行政效率的低下,幾乎是同步而行的。人多卻做不好事?這出乎常理的現象,卻最合乎中國常理。當機構精簡,權責明確時,一個官員對應一個職務,處理相應的事務,但冗員眾多後,一事多職可管,一職任有數官,問題便產生了,“無利充耳不聞”,因為有可推諉給他人,都不想管,最後是高高掛起,“有利爭先恐後”,因為你有資格,我也有資格,憑什麼你上,我不能?爭鬥撕咬中,利被眾官瓜分了,事情卻沒人做。加之逍遙自在的混皇糧的編外官員存在,做事的費力不討好,還被嘲笑,誰還願意做正經事?基本上王朝的後期,都會出現同樣的狀況,朝廷上下的官員都在無所事事、屍位素餐,朝野內外,誰都知曉,誰都明白其中壞處,卻誰也無法去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