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廣東沿海地區高嶺土礦床成因類型(一)(1 / 1)

第一節廣東沿海地區區域地質概況

廣東沿海區域東起梅縣,經紫金、東莞、順德,西至陽春、高州、廉江一線及其東南一帶。沿海地區瀕臨太平洋西海岸,地殼構造活動頻繁且強烈,在整個地史發展過程中,經過數次構造運動的影響和疊加幹擾,構成一幅色彩斑斕,錯綜複雜的區域地質構造圖像。

一、地層

區內地層自震旦係至第四係,出露基本齊全。震旦係主要出露於本區西部及珠江口東莞以南一帶,由於受多次構造、岩漿作用的影響,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區域變質及混合岩化作用,下古生界寒武係主要見於珠江口以西,奧陶係和誌留係僅見零星分布。上古生界泥盆係主要發育於西部地區。

沿海地區中生界侏羅、白堊係地層出露廣泛,多沿內陸盆地分布,新生界第三係地層主要分布於紅色盆地中,多為河湖相碎屑岩建造,尤以茂名盆地出露較為齊全。本區沉積型高嶺土礦的形成與本係地層關係十分密切,幾個主要的礦床均產於本係盆地中,如茂名高嶺土產於上第三係中、上新統的黃牛嶺組和老虎嶺組,三水仙人嶺高嶺土產於下第三係漸新統的華湧組。第四係多為鬆散堆積層,沿海地區發育較好,其中下更新統湛江組又是一個沉積型高嶺土礦的重要層位。

二、構造

沿海地區和廣東省內地一樣,在地質發展史中,經曆了加裏東、印支、燕山、喜馬拉雅山四期大的構造運動階段,西部高州,陽江一帶前泥盆紀地層分布較廣,多為複理石建造,屬加裏東褶皺隆起帶和海西坳陷帶。東部惠陽、惠耒地區古生代地層幾乎全部缺失,侏羅紀砂頁岩建造及火山岩建造物質發育。燕山斷裂作用極為顯著,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北部,為第三紀末第四紀初玄武岩和湛江群所造成的台地,屬喜馬拉雅沉降帶。

強烈的褶皺和斷裂作用,在本區形成一個NE向的構造格架。吳川-四會、廉江-信宜、紫金-博羅、蓮花山、普寧-潮安、惠東-汕頭等斷裂帶以及共活-石灣褶皺、廉江複向斜、陽春複向斜等較大的構造,均以NE、NEE走向展布。此外,區內還有一些NW或EW向斷裂帶,如廉江-陽江、茂名、三水等斷裂帶。

燕山運動是廣東省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強烈構造運動。它以頻繁的沉積間斷,多次大規模的岩漿噴溢和侵入、劇烈的斷裂作用、普遍的動力變質和接觸變質作用及豐富多彩的成礦作用為特征,對本區有較大影響。中生代和新生代紅色盆地和凹陷地區在本區廣泛分布,這些盆地大部分是燕山晚期地塹式斷裂作用所造成,其中堆積著白堊紀和第三紀的沉積物,盆地的分布基本上是NE-SW向,完全和燕山期構造方向相一致,

東南沿海是廣東省岩漿岩活動最強烈的地區,侵入活動以中生代最為強烈。在侏羅紀末至白堊紀初活動強度達到頂峰,而噴發活動則以晚侏羅及第三紀表現最甚,所以,區內以規模巨大的中生代燕山侵入岩與噴出岩占絕對優勢,燕山第二至第五期岩漿岩遍布全區,尤以燕山第三期和第四期分布最廣,據不完全統計,本區燕山期酸性、中酸性較大岩體60多個,其中燕山第三、四期共43個(統計數字不包括海南島)。這些岩體的岩性多為黑雲母花崗岩和黑雲母二長花崗岩。沿海地區的火山岩帶以中酸性火山岩及基性玄武岩為主,基性玄武岩主要分布於雷瓊地區,

岩漿岩在分布上明顯受斷裂構造的控製,在粵東,絕大多數岩體均作NE及NNE向分布,顯然與蓮花山,紫金-五華等巨型斷裂活動有成因聯係。粵西塘逢和新安岩體受廉江-信宜斷裂控製,軸向均為NE向,說明大的斷裂帶對燕山期岩體侵入起了一定的控製作用。

區內花崗岩風化殼發育,各種質量的風化殘積型高嶺土礦床分布十分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