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型高嶺土礦床在空間上主要沿著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斷陷盆地和海灣河湖等凹陷地帶分布,總體上呈NE-SW方向展布,與燕山晚期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本類礦床中質量最好的屬沉積風化亞型,主要分布在有煤線和油頁岩伴生的第三係盆地內,如茂名盆地,粵東龍川石人背一帶地層情況可能與茂名和海南島北部的第三係相當。在粵東地區尋找類似茂名的沉積化型高嶺土礦值得注意,此外,在河湖海灣沉積亞型中,上礦層的質量與茂名高嶺土相當,這是個值得重視的優質高嶺土礦層。廣東沿海包括內地一些地區,相當於第四係湛江群的地層分布較廣。注意發現類似龍頭砂的沉積型高嶺土,也是一個重要的找礦方向。
風化型礦床
(一)礦床特征
廣東沿海地區的風化型高嶺土礦床依據成礦原岩的不同分為五個亞類,概括起來有以下特點:
礦體規模大小不一,一般以花崗岩(包括含稀土花崗岩)和混合岩風化形成的礦床規模較大。礦體形態往往受成礦原岩的形態及風化殼發育程度所控製,大多呈麵狀、透鏡狀或脈狀分布,延長數十米至數千米不等。在風化作用強烈的岩體中,礦體厚度可達數十米。
礦體具明顯的垂直分帶。由於風化程度的差異。從下至上一般可分微風化帶、半風化帶和全風化帶。優質高嶺土礦石一般產於中上部的全風化帶。隨深度增加,礦石質量逐漸變差。
礦石物質組成以高嶺石、埃洛石和石英為主,含不等量的伊利石和長石。高嶺石常為疊片狀。礦物組成在礦體中呈明顯的規律性變化,一般中上部以高嶺石、埃洛石為主,往下伊利石和長石不斷增加,其分布特征和垂直分帶相對應,的含量一般偏高,但Fe的含量較低,偉晶岩風化形成的高嶺土Fe和Ti的含量都很低。
高嶺土的粒度組成一般偏粗,白度變化較大,在風化較強烈部位,礦石的白度甚高,有時可達85%以上。本類礦床高嶺土的粘度一般偏高。
(二)成礦及分布特征
本類礦床的成礦原岩種類較多,主要是燕山中晚期的中酸性花崗岩及其脈若。其中由黑雲母花崗岩、黑雲母二長花崗岩風化形成的礦床一般質量較好,規模較大,
粗粒結構的原岩,有利於淋濾作用,容易形成質量好的高嶺土礦,礦床的形成主要是在酸性水介質的淋濾作用下,將成礦原岩母礦物中的易溶組分帶出,殘留的在水的參與下重新組合形成高嶺土類礦物。粗粒結構的岩石,由於水介質滲濾的速度快,易溶組分帶走徹底,長石等母礦物向高嶺土礦物的轉變就徹底,形成的高嶺土礦質量一般都比較好。
先期的蝕變作用對成礦更加有利,優質高嶺土的形成,其成礦原岩往往要經曆不同程度的先期蝕變作用,尤其是鈉長石化,白雲母化作用,從而增加了原岩中鋁矽酸鹽礦物的含量,為成礦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量大質優的風化型高嶺土礦床都是在先期蝕變的基礎上經風化作用形成的。
廣東沿海地區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氣溫高、雨量大,花崗岩風化殼發育,風化型高嶺土礦分布甚廣,主要沿著燕山期花崗岩體及脈岩出露區分布,凡是有花崗岩體出露的地區一般都有風化型高嶺土礦出現,礦床常常產於花崗岩體的邊緣部位。多數分布在低緩丘陵地區,這些地區地貌上山頂渾圓,山坡平緩,地形比高一般不超過50m,礦體多賦存在潛水麵以上的地表部分,
礦床受構造斷裂帶控製,總體上呈NE和NNF向展布,與中生代斷裂帶和花崗岩體的分布方向一致,沿海西部幾個較大的高嶺土礦(如山岱、大坡等)均分布在吳川-四會和廉江-信宜二斷裂帶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