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概述

該類礦床主要由燕山期酸性凝灰岩經風化作用形成,礦床產於侏羅紀火山噴發岩係的上部層位,風化母岩為富含長石的溶結凝灰岩,局部有中至酸性的花崗岩侵入,礦床一般產於低窪地段,風化深度不均一,含礦層多呈層狀,延伸可達數百米以上,高嶺土礦石一般呈灰白一淡黃綠色,土狀、半土狀結構,礦物成分主要以高嶺石,伊利石和石英為主,含少量埃洛石、綠泥石及非粘土礦物如長石、鐵、鈦礦物,礦石中仍殘留部分石英晶屑、玻屑及未完全風化的長石,礦石大多保持了原岩的殘餘結構特征且含SiO2和K2O較高,具有較好的製瓷性能。

本類型礦床在本區分布較少,主要以潮州潮安飛天燕和大旗山高嶺土礦為主。

第二節潮安飛天燕高嶺土礦床

一、礦區地質概況

高嶺土礦位於惠陽-梅縣新華夏構造帶的潮安-陂溝斷裂帶的西北側,潮安-樟化火山噴發盆地的西部,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上侏羅統高基坪群上亞群,主要為一套酸性火山噴發的沉積碎屑岩,據岩性特征和噴發沉積韻律可劃分為三個噴發旋回,第一個噴發旋回的岩性主要為黑色頁岩夾細屑凝灰岩和沉凝灰岩,厚度)100km,第二旋回主要為一套晶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玻屑晶屑凝灰岩夾沉凝灰岩、凝灰質粉砂岩、凝灰質頁岩及頁岩,各層相互組成韻律,層厚度在14~67m,第三旋回主要為熔結凝灰岩,含塑性角礫的玻屑凝灰岩組合,該旋回底部為高嶺土礦,與下伏第二旋回呈角度不整合接觸。第四係為亞粘土覆蓋層。

侵入岩主要分布於礦區外圍,礦區東部有一喜山期侵人的呈岩株狀的輝長岩、輝綠岩,燕山期侵入的有石英斑岩,二長花崗岩、中細粒花崗岩及花崗斑岩,出露麵積較大。

礦區構造以斷裂為主,多呈北東向壓性斷裂,次為NW向斷裂,規模較小,高基坪群火山岩在礦區內呈寬闊平緩的褶曲,沿NE方向伸展。

二、礦床地質特征

高嶺土礦賦存於上侏羅統地層中,主要由火山熔結凝灰岩風化而成,總體走向為呈似層狀產出。礦層可分為兩層。下礦層保存較好,是主要開采層,上礦層因受後期構造影響和風化剝蝕,獨有的地段礦層已被剝蝕掉,該礦層平麵上呈現“V”字型,剖麵上則呈波浪狀延伸,也有的呈馬鞍狀,扁平的透鏡狀或不規則狀,下礦層控製長度約1300m,寬350m,厚度變化受剝蝕程度、地形和成礦原岩的控製,平均厚31,8m。

礦石外觀呈白色,淺黃綠色,土狀或半土狀構造,新鮮礦石多為塊狀,礦石多保留有成礦原岩的殘餘晶屑,玻屑砂狀結構,含較多粗粒石英、長石晶屑,玻屑和2mm以上的岩屑,碎屑常常被拉長,壓扁呈定向排列,鏡下可見到石英晶屑有熔蝕現象,呈港灣狀、棱角狀,岩屑多為不規則長條狀、渾圓狀碎屑均由火山灰膠結,大多數碎屑和膠結物均已經脫玻化作用轉變成粘土礦物。

在下礦層的中下部,含有較多火山彈,直徑一般為3—6到15—20cm,最大者可達20——30cm,此外,礦層中還含有較多“土膽”礦石,呈脈狀或透鏡狀,沿流麵平行排列,“土膽”的礦物成分和周圍的高嶺土礦石有所不同,主要以伊利石為主,“土膽”極易風化,流失後殘留下龜裂狀的空洞。

三、礦石物質組成特征

礦石礦物成分

高嶺土的成礦原岩中含石英晶屑約10—15%,長石晶屑約5—10%,玻屑10—15%。根據X光、差熱分析和電子顯微鏡鑒定,高嶺土礦石中的粘土礦物以高嶺石和伊利石為主,含少量埃洛石和綠泥石;非粘土礦物包括石英和長石。

原礦石的X射線衍射曲線表明礦物成分較複雜,粘土礦物以伊利石為主;7.2反射很微弱,表明高嶺石含量較少;但3.72反射強,和7.2反射不成比例,表明原礦中含有一定量的綠泥石。非粘土礦物以石英為主,特征峰值位於4.29和3.37,含量很高;其次含少量長石,特征峰值位於3.23,電鏡觀察發現高嶺石呈細小的六角片狀晶體。

高嶺土土膽的X射線衍射曲線表明,粘土礦物為伊利石,主要特征峰位於10.5;高嶺石的主要特征峰位於7.15,3.57非粘土礦物包括石英,特征峰位於4.29人和3.37;長石,主要特征峰位於3.23,其中石英含量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