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1 / 3)

一、教育是人類發展的需要

談到教育,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幾乎人人都承認教育對人一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在不同階段應該接受不同的教育,從而適應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

由於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每一個變化過程都伴隨著某種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它們不僅承接以前曾有過的狀態,並且還能夠在現階段得到發展或完善,同時又為迎接下一個變化奠定基礎。人隻有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接受不同的教育,才能使自身得到全方位的拓展,才能獲得健康、快樂的人生體驗。

接受良好的教育,對發揮人的內在潛力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劃分為九個階段,在這九個階段裏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需要得到不同的心理疏導和幫助:

第一個階段:胚胎形成~0歲是胚胎形成期,接受胎教。科學家們發現,當卵子和精子結合形成一個胚胎後,平均每分鍾生長出25萬個腦細胞,它對將來的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進行胎教是媽媽的事。

第二個階段:1~3歲是嬰幼兒的成長期,接受幼兒教育。如學會爬行、走路、吃飯、說話、使用工具、學會模仿、使用語言……這些都需要父母的精心嗬護和教育。在這個階段,長輩通常是老師,經驗是父母育兒的教材。

第三個階段:4~6歲是兒童成長期,接受學前教育。通常這種教育是在幼兒園完成,學習如何與小朋友相處、學會聽老師的話、學會關心他人、學會做遊戲、學習唱歌……在這個階段,幼兒園的老師是實施教育的人員。

第四個階段:7~12歲是兒童發展成熟期,接受小學教育。開始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在學校學習期間,除了學習生存知識以外,同時學會學習,如學會認字、算術,學會與人交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等。學校的老師是主要實施教育的人員。

第五個階段:13~16歲是青少年成長期,接受中學教育,也是進一步接受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教育,同時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遠大的理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這個時期的施教者主要是學校老師和學生自己。

第六個階段:17~26歲是人的成熟期,接受高中、大學教育。這一階段是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的教育,同時培養研究能力,不斷拓展知識麵。這個時期的施教者主要是學習者本人和學校老師。

第七個階段:27~45歲是發展機遇期,接受社會教育。通過進入實際生活,使自己更加適應社會環境,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潛力,為社會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這個時期的老師主要是本人和社會生活。

第八個階段:46~65歲是更年期,接受更年期教育。隨著生理上發生的巨大變化,進一步地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將自己的經曆變成經驗,再將自己的經驗變成財富,同時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引導晚輩。在這個時期,更多的是自我教育。

第九個階段:65歲以後是老年期,接受健康、長壽教育。進一步學習如何使自己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身體,學習如何能夠延年益壽。這個時期完全屬於自我教育。

從人的年齡及接受教育的相互關係中,我們可以看出,從0~26歲所接受的26年的教育,直接影響一個人以後50多年的社會生活。因此,從胎兒期~26歲的教育,對人一生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13~16歲為青少年成長階段,是接受初中教育的最佳階段。雖然青少年成長階段的課程設置僅有三年,但是去掉前期的適應時間和後期的轉軌時間,真正屬於青少年的學習時間卻很短。在這三四年的成長階段裏,青少年要經受嚴峻的心理考驗,要經受各種好奇心的幹擾,要擁有極強的自我克製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使自己擁有正確的人生觀、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等。青少年的成長階段是人生最關鍵的時期,由於生理上的一係列變化,心理上麵對的是一個嶄新、奇異的體驗,因此,這個時期也是一個形成自我意識的關鍵時期。

二、教育是個人成長的需要

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健康成長的過程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學生也都希望自己能遇到一位好老師,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人分四品:“有德有才是珍品,有德無才是正品,有才無德是次品,無才無德是危險品。”這是社會上通行的對人才的認可標準。有學生認為“有才無德是正品,無德無才是次品”,他們對“珍品”“危險品”的說法不能理解,更不能理解四種“人品”的真正含義。在學生看來,“才能”“成績”比“品德”更重要。

作為一名學生,接受良好的學校教育,不僅僅是避免做一個“次品”或“危險品”,也不僅僅是為了做一個“正品”,而是使自己成為德才兼備的學生,使自己成為“珍品”。

人的品德比才能更重要。

學生到學校學習,學到的不僅是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品德教育。通過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在各個階段獲得良好的發展,最重要的是為了明天的發展做好充分準備。

接受良好的學校教育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良好的教育使人獲得最佳的發展

學校教育是一個人發展、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需要,特別是青少年,在一個既接受“塑造”,又接受自我“設計”的階段,不能缺少學校教育。

人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成長需求,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也隨之發生變化,並不斷地補充各種知識需求和精神需求,使每個人成為不斷進取、勇於奮鬥的人。如果一個人接受了良好的學校教育,當他接近自己的社會價值目標時,就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

在良好的教育中,對每個人來說不僅獲得知識、能力和對真善美的認識,而且提高了對什麼是錯誤的認識能力,豐富了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是,隨著教育內容的不斷深入,使受教者獲得更多的對社會有用的能力。

從另一個方麵講,接受學校教育可以獲得文憑,這是進入社會階層的階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受到的教育層麵越高,他取得高收入工作的機會就越多。

(二)良好的教育使人獲得“獨立行走”的能力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未知的問題,教育使每個人學會了學習,學會了解決問題,就如同教會一個人走路一樣。“一個會走路的人”就意味著“一個能走到各處的人”,“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就意味著是“一個已經獨立的人”。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通過學習,人們可以獲得生活、工作的能力。學習的積極性越高,學習的能力也越高,人的發展會更加完善,人生將更加有意義。

為了適應環境,也為了生存,人類自然而然就具有學習的本能,有些東西很快就能學會,但有更多的東西僅靠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是學不會、學不懂的,隻有接受教育,吸收前人或他人的知識和經驗,才能真正擺脫自然人的本能,成為社會人,最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接受塑造的過程。接受什麼教育,就意味著成為什麼樣的人。

(三)接受良好的教育將使人獲得全方位的發展

教育的目的就是將人類已發現的科學文化知識、前輩們總結的經驗及體會等通過某種方式或途徑傳授給後代,這樣不僅使人類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而且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接受教育是人發展的唯一出路。

人除了自我成長的小環境,還有一個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人類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生命體,但是個體的生命是脆弱的,一個人的力量是藐小的。就一個人的成長而言,不僅要不斷地豐富學識,使自己擁有健康的心理和身體,擁有科學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還要胸懷大誌,心懷國家、民族和人類的未來。

一個人一生要做的事有很多,要學的事也有很多。

由於教育是被動的,所以良好的教育適用於有能力和願意從中獲得益處的一切人。一個願意接受教育的人,才能從良好的教育中,獲得最佳的發展。

三、學校教育的意義

學生到學校來幹什麼?學生會說:“學習知識。”這樣說是不全麵的。每一個人到學校來不僅是學習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做人。在學校的大環境裏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的學生一天比一天茁壯成長,有的學生好的沒有學到,壞毛病卻一天比一天多,漸漸地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後悔一生。

有這樣一個研究:在同一個老師所教的兩個初中班級裏,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一個班級裏不僅做好教學工作,而且經常給學生講做人的道理,啟發他們的奮鬥意識,鼓勵他們爭做最優秀的自己。而另一個班,隻做好教學工作,使他們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一年後,也就是到了初二,前一個班出現的問題比較少,學習差和行為習慣差的學生有明顯好轉的表現。而另一個班出現的問題比較多,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仍保持初一時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如此,到了初二,在前一個班講任何做人的道理時,學生聽得都非常認真,而在後一個班不論講什麼道理,他們都認為老師在“忽悠”他們,不論大道理小道理,都隻讓他們覺得老師特別可笑,他們會覺得那些道理都是無稽之談。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大部分成績好的學生都有很多做人的道理來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有自己做人的理想和標準。通過與成績好的學生交談,能聽到他們有的想考清華、北大,有的想當外交部長,有的想當總理,有的想成為有名氣的科學家……但是成績差的學生常常不敢說出自己的理想,甚至有人還沒有考慮這個問題。

再如,有的學生個性太強,明明自己錯了,還要求老師和顏悅色地批評他。對老師而言,講道理和批評是兩種不同的態度,麵對錯誤不僅要用講道理的方式進行說服教育,在必要的狀況下必須進行嚴厲的批評,才能糾正錯誤。對學生而言,通過一次錯誤的教訓,不僅可以學到如何麵對老師的批評,而且還能從中獲得做人的道理。所以接受老師批評也是一種難得的學習。

一個能順利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不僅可以從老師、家長、同學那裏學到很多有益的東西,還可以在書本知識中獲得很多有益於自己發展的技能。能夠順利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學校教育就會促進他們的良好發展。

隻要有爭做一名優秀中學生的願望,就可以讓自己的生活、學習活動變得更加有意義。

學校教育不是單純的教與學的活動,而是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幫助每一個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作為初中生,在學校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學到了什麼呢?

(一)學會了學習

這裏的學習不僅僅指課本、課堂等方麵的學習,而是全方位的學習。

所謂學習,就是指通過聽、說、讀、寫、練、記、憶、實踐、研究等一些過程或環節,獲得對未知問題的認識,或者是獲得某種能力、技巧、特長、技術等,這些都具有學習的意義。通過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可以使我們獲得前人的智慧;通過學習名人名言,可以使我們獲得前進的動力;通過認識錯誤,可以使我們得到失敗的教訓……在任何事情上,我們都可以獲得學習的意義。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事情有好壞之分,學好不學壞,不斷反省自己的學習活動,不斷地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才能使學習活動更有意義。

(二)學會了寬容

“寬容”就是胸懷大度,有氣量,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寬容是學出來的,是培養出來的,不是與生俱來的。學會寬容他人,不僅給自己帶來吉祥,而且在寬容、理解他人的同時,與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

(三)擁有了知識

學習成績的好壞雖然不能完全決定一個學生一生的好壞,但是學習成績的好壞卻可以衡量青少年在中學成長階段對自己關愛的程度,同時還可以看出這個學生結合學校教育對自己的培養有多少。雖然有許多事情在後悔之後可以進行補救,但是在“補救過去”的事情時,我們會少做很多“現在應該做”的事情。在補救的過程中,我們會失去很多的機會。所以初中生應該借用成績這個指標檢查、提醒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學習成績優異,擁有健全人格,德才兼備的中學生。

(四)健全了人格

健全的人格體現在善於發現自己的興趣,能有意識地發展並培養自己的愛好,有正常的人際關係,有健康的心理,有安全感,有較強的受挫力,能忍受衝突、挫折、孤獨,善於解剖自己,認識自己的優缺點,不卑不亢,能積極熱情地投入到生活、學習、工作之中,能正確認識各種矛盾之間的差別,並能創造性地開創新局麵。健全的人格都要在良好的教育中得到培養。

(五)開發了人類的七種智力潛能

研究表明,智力的發展規律是:從出生到16歲,這段時間內,智力一直隨年齡的增長呈直線上升趨勢,發展的速度很快。16歲以後,智力的發展速度減慢,但仍有所升高。智力的發展和速度的變化,不僅表現在智力的總體發展趨勢上,而且還表現在智力在各個組成部分的發展速度上有明顯的差異。如果把人一生所能達到的智力水平看做100%,那麼從出生到3歲獲得的智力是30%,4~7歲獲得的智力增加到40%,到16歲大約增加到60%,而65歲以後的智力水平增長得非常緩慢,如果放棄自我教育和學習,智力水平將開始逐漸下降。

智力的發展有一個關鍵時期。如口語發展在2~5歲,書麵語言在4~6歲開始得到發展,數的概念在5~5歲半開始發展,詞彙能力在5~6歲開始得到發展,知覺、認知能力在6~12歲開始得到發展,邏輯推理和詞彙的理解能力在13~18歲開始得到發展,語言表達的流暢能力和綜合知識能力在18歲以後才開始得到發展。因此把握不同智力組成部分的關鍵期是尤為重要的。

心理學家們研究後發現,人類大致有7種不同類型的潛力需要開發:語言潛力、邏輯或數學思維潛力、音樂潛力、空間或視覺潛力、運動或身體平衡潛力、人際交往潛力、內在智力與內省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