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靼人遠距離行軍時,從不攜帶紮營和烹煮的器具,前麵已經過,他們可以大半月隻靠馬乳維持生活,他們帶著一種氈製的帳篷,用來避風遮雨。當情況緊急,急需要派探子時,他們能夠馬不停蹄地奔馳十日,既不生火,也不進餐,隻用馬血維持生命。必要時每人割破自己戰馬的一根血管吮吸馬的血。”
“韃靼人又將乳品弄幹,製成糊狀,作為食物。它的製法如下:先將乳煮開,把浮在上麵的乳脂部分取出,放在另一個器皿中做乳油。因為此物如果留在乳中,乳液就不會凝成固體。然後再將取出乳油的乳酪曬幹備用。行軍時,每人帶十磅在身邊,每早晨將半磅幹乳放入一個皮袋中,加上適量的水,他們騎在馬上,皮袋受到劇烈的震動,使其中的幹乳變成一種薄粥。他們就用這個作為自己的食物。”
“當這些韃靼人打仗時,從不與敵人絞在一起。他們隻是圍著敵人,首先從一邊發箭,然後從另一邊射箭。他們有時也佯裝逃跑,引誘敵人追擊,然後又從背後發箭,射殺對方的人馬,就像正麵交戰一樣。在這種戰術中,敵人開始以為獲勝,實際上最後一定失敗,因為韃靼人誘敵深入後,又回轉來重新作戰,擊敗敵人的殘餘部隊。因此無論對方怎樣努力作戰,最終都會成為韃靼人的俘虜。韃靼人的戰馬轉向的速度十分迅速,吆喝一聲,戰馬可以立即轉向任何方向。他們憑借這項優勢獲得了許多勝利。”
“不過這裏所的一切,是指韃靼人原來的樣子,現在他們已經有了不少新的變化。住在契丹的韃靼人已經拋棄了自己的習慣,適應了那些偶像崇拜者的風俗,而住在黎凡特各省的人已經被撒拉遜人同化了。忽必烈汗沒有完成對絲之國賽裏卡(即宋朝)的征服,但卻從賽裏卡人那裏得到了許多先進的技術,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火炮,這是一種用鐵鑄成的巨大管子,能夠噴出長長的駭人火焰和濃煙,同時把巨大的球形石彈或鐵鑄的裝有爆炸物和燃燒物的空心彈射出很遠。但因為這種武器比較沉重,難以移動,所以韃靼人平時作戰並不使用它,但在進攻城市和堅固的堡壘時,便會將它們集中起來使用。它們能夠輕易的摧毀最為堅固的堡壘,殺死所有的守衛者。”
“忽必烈汗擁有將近一千門大大的火炮,其中最大的炮被稱為‘襄陽炮’,有一百門,每門炮需要用八十頭牛來拖動。較的炮則用一匹馬或一頭牛就可以拖動。型火炮因為能夠快速移動,它們的威力雖然不足以徹底摧毀城牆,但能夠有效殺傷城牆後麵的守衛者,所以韃靼人使用型火炮的次數比巨炮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