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宮希魁遼寧省大連市委黨校

《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曆史任務。要實現這一曆史任務,我認為必須實現以下三大戰略轉型。

1.農業產業的戰略轉型臉朝黃土背朝天,一家一戶搞單幹,自給自足小生產,這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業的基本形象。中國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業產業素質雖然提升了許多,但上述狀況並未得到根本改變。中國農業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從傳統農業產業向現代農業產業的轉型。這種戰略轉型的主要內容包括:①技術基礎轉型,即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武裝農業產業,大大增加農業產業的技術含量,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②產業結構轉型,即農業產業的產品結構必須進行戰略性調整,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③產業組織轉型,即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應通過專業性產業組織分工協作去完成,發揮分工優勢,以提高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能力,形成規模效益。

2.農村社會的戰略轉型由於特殊的曆史原因,中國農村與城市形成了互相分離的二元結構。農村的社會意識、社會結構、社會運轉方式與城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大多還停留在落後的傳統社會階段。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路徑是城鄉互動、良性轉換,通過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戰略,有序地把一部分農村人口轉化成非農人口,從而融人現代社會生活之中。同時,通過教育、文化、科技、人員交流、產業聯係、各種媒體的紐帶和中介作用,把城市現代文明輸人農村,逐步改造農村的社會意識和社會結構。

3.農民身份的戰略轉型解決“三農”問題必須以人為本,不從根本製度和體製上解決農民的身份歧視或社會地位問題,中國的“三農”問題就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解決農民國民待遇問題,不能僅靠道義訴求,需要有實際措施和步驟。在義務教育、戶籍管理、遷徙自由、市場準入、勞動就業、公共產品使用、民主參與等諸多領域,完全可以逐步取消對農民的歧視性限製。

政策應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陳佩富,馬鋼集團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目前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在“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政策、財力、人力、教育等優質資源應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

(1)“十一五”發展規劃中要重視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髙、農產品品質的提高、農業從業人員技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從農業產業政策、農機、農技、優良品種、農業信息、農業技術學校等方麵進行指導性規劃。根據各地區土壤、氣候、山地水田分布狀況、水源分布狀況等條件的不同,規劃出主要農產品分區大麵積集約型種植方案。推廣應用先進農機具和先進的農業技術,指導農民進行科學的農業管理,為農民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和指導。與食品工業(加工業)形成產業鏈條,組織農民進行訂單種植、產業化種植、特色品種生產。使農業在新一輪發展中形成特色,上一個新台階。

(2)“十一五”發展規劃中要重視農村居住地的規劃。結合區域規劃,合理布局村莊,以方便生產、生活、教育、交通為主線,撤並村莊。建設節地型、節能型、環保型、衛生型新農村。積極推進改廁工程,進行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和嚴重汙染的河溝、渠塘清淤改造試點工程。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衛生保健體係,搞好地方病、高發病的預防與控製,建立大病救治的長效機製,使農民看得起病,不再因大病而導致貧困。推進農村城鎮化發展,使農民生活上一個新台階。

(3)“十一五”發展規劃中要重視農民中孤寡、殘疾老人的養老問題。改善農村養老院的生活設施、醫療衛生保健設施,提髙他們的生活水準和生活質量。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使他們的生活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有較大的改善。真正能感受到社會經濟的發展給他們帶來的實惠,真正感受到黨和國家對他們的關心和照顧。

(4)“十一五”發展規劃中要重視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規劃建設農村文化館、圖書館、科技館、電教信息館等,以先進的文化、先進的政治思想、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先進的農業經營管理知識和理念引領新一代農民。

(5)“十一五”發展規劃中要重點規劃好農村自來水、公路、公交車、有線電視、廣播、電訊、網絡“村村通”工程。辦好農業職業技術學校,為培養新一代農民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對義務教育資源、學校規模進行合理配置。改造危房、舊房,完善教學配套設施,增添先進的教學器材。

(6)“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大眾媒體要向農民傾斜,多宣傳農業、農村、農民。現在的媒體特別是電視,農業節目太少,農民的身影則更少,要增加農業頻道,增添農村節目,讓電視裏常有農民身影,廣播裏常有農民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