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與親子關係
父母的認可是孩子建立自信的源泉,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時期的孩子是通過成人的眼睛來看自己的。
幼年時期的孩子易產生兩種不合理的信念:我不可愛、我沒有能力。這樣長大的孩子幾乎要與自卑鬥爭一生。
調查表明東方人很少做到自我悅納。專家指出:喜歡自我的一個關鍵是要看到自己的獨特性,並為之自豪。
無條件表揚敢於塑造不同人生的人。表揚也是需要一種博大胸懷,衷心的表揚背後輝映著表揚者的自信。
有些父母會給表揚加上:如果你……就更好了!吝惜表揚會因為孩子理解能力的有限而形成:我不夠好的結論。
與其苦苦地望子成龍,不如紮實地教子做人,培養孩子對他人、對社會的義務感。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
自卑個性會限製青少年學習、工作的發展,家庭環境或生活挫折、身體或生理缺陷都可導致青少年自卑心理。
要發揮自主能動性,我們無法改變許多事,但能改變我們的思想,要相信能力可主宰自己,增強青少年自信。
最大的敵人不一定是外來的,可能是自己,告訴我們的青少年:過去不能改變,未來不可預知,要把握好今天。
性早熟的孩子因過早的發育而導致身體變化,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或焦慮情緒,影響學習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參與義務工作的孩子更有自信;與親朋好友老師溝通越好的孩子越自信;父母學曆越高,孩子的自信度越高。
“箭牌青少年注意力指數”顯示,亞洲青少年注意力低下的現象嚴重影響著他們的自信。
家長期望過高造成的過分管束或對孩子失望而放棄管教,使孩子產生逆反或自卑心理,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
預防青少年自殺,建立青少年自信心是基礎。自信能保護青少年遠離精神壓力及精神沮喪,積極應對挫折。
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可能更高,因為父親閱曆豐富,男性思維方式,交際的開放性是對孩子獨立果斷的鼓勵。
性格內向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感到惶恐不安,並出現臉紅出汗、心跳加快、說話結巴的現象稱之為社交恐怖症。
兒童時期缺乏父母關心和家庭溫暖、父母過多拒絕和否定孩子的行為會使青少年對自己的行為缺乏自信心。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過分嚴厲並懲罰,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感和做事拘謹,怕自己的行為被人指責,自責感太強。
家長主動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注重感情溝通,不一味強調嚴厲管教的行為可預防孩子社交恐怖。
克服羞怯運動:將兩腳平穩站立,然後提起腳跟堅持幾秒鍾後放下,每天煆練30下,可消除心神不定的現象。
害羞易使人呼吸急促,因此要強迫自己做數次深長而有節奏的呼吸,以此緩解緊張,並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礎。
總是回避別人的視線、總盯著遠處牆角的現象是很幼稚的。要拿出勇氣,大膽自信地注視別人的目光。
與別人在一起無論是正式或非正式的聚會,開始時不妨在手中握住像書、手帕或其他的小東西,可消除緊張感。
學會毫無畏懼並專心的看著別人。當然,對於害羞的人,開始時這樣做比較困難,但你非學不可。
經常讀些課外收籍、報刊雜誌,開拓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閱曆,在社交場合就可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有時,羞怯不全是因為過分緊張,而是由於你的知識領域過於狹窄,或對當前發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
當孩子出現語言問題時遭到家長的訓斥和懲罰,容易使孩子產生焦急不安等不良情緒,也容易引起孩子口吃。
對口吃的孩子,家長切忌打罵,要消除孩子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更要勸阻別人嘲笑或模仿有口吃的孩子。
治療口吃:叮囑孩子說話時不要太用力,要放低音量,用輕柔的音調講話,有節奏地發音,恢複語言正常節律。
治療口吃:說一句話的第一個字時要緩慢地、輕輕地誘導著發音,並逐漸變響,並過渡到第二個字。
治療口吃:平時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慢慢說話的習慣,還可讓孩子每天朗誦幾首兒歌或詩歌。
治療口吃:要讓孩子與別人多交談,尤其是講一些愉快的經曆,因為此時的孩子比較放鬆,也就不會出現口吃了。
治療口吃:每當孩子口吃現象有所改善時,要給予鼓勵以鞏固成績。鼓勵孩子放鬆說話,口吃習慣方能慢慢糾正。
青少年網絡成癮與家庭狀況關係很大,三種家庭容易出現網癮少年:專製型家庭、溺愛型家庭和忽視型家庭。
籃球文化可幫助青少年完善人格,通過參與籃球運動,不僅可以強健體魄,還可以培養一個人的領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