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義無反顧的進步青年(1 / 2)

方誌敏(1899~1935),江西弋陽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參與領導弋橫暴動,創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領導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先後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十軍、紅11軍政治委員,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

方誌敏天資聰慧,8歲那年進入私塾讀書,被先生稱為“奇才”。14歲的時候,祖父去世,家裏叔伯們也各立門戶,他也因此而輟學輔助家庭務農。不過,他並沒有放棄學習,依舊邊幹活邊自學。那些日子裏,對於八股文之類的東西,方誌敏一點都不感興趣,卻常常閱讀一些關於傳播改良主義和民主思想的文章。那時的方誌敏已經對黑暗的社會和農民的疾苦有著切身感受,開始了對社會改革的思考和對人生道路的探索。

方誌敏17歲那年,考上了弋陽縣高小。在那裏,他用功讀書,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因為是新式小學,方誌敏的眼界和視野比以前更加開闊。他勤奮好學,愛動腦子思考,思想活躍,常常受到老師們的讚賞。在同學之中,他成了中心人物,大家都很喜歡和他接觸。邵式平更是和他誌同道合,形影不離,成為摯友。那時候上曆史課,青年老師說到“二十一條”的時候,有些情緒激動,同學們聽得也很氣憤。方誌敏忍不住了,站起來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賣國政府!”然後帶頭把自己有關日貨的東西統統砸了。當時方誌敏雖然很窮,但是為了愛國,他義無反顧。

1919年夏,方誌敏以優異成績考入江西省立南昌甲種工業學校。當時的校長趙寶鴻是留日東洋係派的,整個學校政策腐敗,背後重重黑幕。後來,方誌敏和同學們一起演諷刺話劇,列數校長一幹人的種種劣跡,並上街遊行,最終把校長趕下台了,這就是“驅趙運動”。此後,方誌敏更加深了社會需要改革的認識。那時的方誌敏在南昌青年學生中已經有一定的影響,還被選為南昌學聯的負責人之一。

方誌敏考入南偉烈大學。期間,他發動南偉烈大學、九江第六師範、第三中學的進步學生參加反帝愛國遊行,還發表了許多白話小說和詩歌。

1921年夏天,方誌敏來到九江,考入南偉烈大學。期間,方誌敏從一個朋友那裏得到兩本英文書:一本是馬克思著的《資本論》,另一本是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方誌敏早聽人說過,偉大的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取得的。他急於要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激動地一字一行認真閱讀。方誌敏越讀越興奮,原來,以前翻來覆去想不通的問題,在這些書裏都找到了答案。為什麼地主、官僚能夠殘酷地剝削壓迫勞苦大眾?為什麼帝國主義會侵略中國?原來是因為黑暗的剝削製度。